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单元测试卷_Hooker
-1-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单元测试卷(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2、下列哪项是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或实验设计思路A、杂交实验法B、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病毒侵染法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作用3、真核生物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是A、DNAB、RNAC、DNA和RNAD、DNA或RNA4、格里菲思(F.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5、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存活、死亡、存活、存活D、死亡、死亡、存活、存活6、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的任一条链中A=T,G=CB、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C、每个磷酸分子都直接和两个脱氧核糖相连D、DNA分子两条链上的A与T通过氢键连接7、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比例为:嘌呤占34%、嘧啶占66%,则甲、乙生物可能是A、蓝藻、变形虫B、T2噬菌体、豌豆C、硝化细菌、绵羊D、肺炎双球菌、烟草花叶病毒8、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碱基总数的A、24%,22%B、22%,28%C、26%,24%D、23%,27%9、下列各细胞结构中,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有①染色体;②中心体;③纺锤体;④核糖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10、某一DNA分子中,A为200个,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A的脱氧核苷酸30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几次A、4次B、3次C、5次D、6次11、下列关于染色体和DNA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DNA均位于染色体上;②染色体就是DNA;③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④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⑤每条染色体上总是只含一个DNA分子;⑥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⑦染色体和DNA都是在间期复制并加倍;⑧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都是在间期复制、后期加倍;⑨基因都位于DNA上,也都位于染色体上。A、④⑧⑨B、②③⑤C、①⑦⑨D、③12、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13、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330B、660C、990D、13201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B、小鼠体内出现活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1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深入地研究了肺炎双球菌从R型转化为S型的机理,其中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A、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与有毒的S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发现无毒R型全部转化为有毒S型B、从有毒的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加入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C、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D、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6、(每空1分,共10分)右图是DNA分子复制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DNA分子复制发生在期。⑵过程②称为。在③中,子链是。⑶③过程必须遵循原则。在DNA复制过程中,参与的酶有。⑷在子代DAN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特点。⑸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分裂4次。则含有14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含有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⑹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有40个。若复制4次,则此过程需要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⑺DNA分子具有的特性。17、(每空2分,共16分)DNA指纹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亲子鉴定、侦察罪犯等方面是目前最为可靠的鉴定技术。请思考回答下列有关DNA指纹技术的问题:(1)DNA亲子鉴定中,DNA探针必不可少,DNA探针实际是一种已知碱基顺序的DNA片段,所用的原理是:。(2)用DNA做亲子鉴定时,小孩的条码会一半与其生母相吻合,另一半与其生父相吻合,其原因是。(3)如图为通过提取某小孩和其母亲以及待测定的三位男性的DNA,进行DNA指纹鉴定,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则该小孩的真正生物学父亲是。(4)现在已知除了一卵双生双胞胎外,每个人的DNA是独一无二的,就好象指纹一样,这说明了:。(5)为什么用DNA做亲子鉴定,而不用RNA?。(6)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需要克隆出较多的DNA样品,若一个只含31P的DNA分子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3次后,含32P的单链占全部单链-4-的。(7)DNA指纹技术也可应用于尸体的辨认工作中,瓦斯爆炸案中数十名尸体的辨认就是借助于DNA指纹技术。①下表所示为分别从尸体和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中提取的三条相同染色体同一区段DNA单链的碱基序列,根据碱基配对情况判断,A、B、C三组DNA中不是同一人的是。A组B组C组尸体中的DNA碱基序列ACTGACGGTTGGCTTATCGAGCAATCGTGC家族提供的DNA碱基序列TGACTGCCAACCGAATAGCACGGTAAGACG②为什么从尸体细胞与死者家族提供的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中分别提取的DNA可以完全互补配对?。18、(除第(3)小题每空0.5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14分)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完全可自主合成组成核酸的核糖和脱氧核糖。现在细胞系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不能自主合成核糖和脱氧核糖,必须从培养基中摄取。为验证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现提供如下实验材料,请你完成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验证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2)实验材料:突变细胞系、基本培养基、12C—核糖核苷酸、14C—核糖核苷酸、12C—脱氧核苷酸、14C—脱氧核苷酸、放射性探测显微仪等。(3)实验原理:DNA主要分布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RNA主要分布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4)实验步骤:第一步:编号。取基本培养基两个,编号为甲、乙。第二步:设置对比实验。在培养基甲中加入适量的12C—核糖核苷酸和14C—脱氧核苷酸;在培养基乙中加入等量的。第三步:培养。在甲、乙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等量的突变细胞系,放到培养一段时间,让细胞增殖。第四步:观察。分别取出培养基甲、乙中的细胞,用放射性探测显微仪观察。(5)预期结果:①;②。(6)实验结论:。-5-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ADADCDDABADACBD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16、每空1分,共10分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⑵解旋Ⅱ和Ⅲ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⑷半保留复制⑸100%12.5%⑹900⑺稳定性、特异性、多样性17、每空2分,共16分(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孩子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必定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3)B(4)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5)因为基因在DNA上,而不在RNA上,且DNA具有特异性(6)7/8(7)①B、C。②人体所有细胞均由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细胞核中均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或DNA)18、除第(3)小题每空0.5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14分(3)细胞核,脱氧核苷酸;细胞质,核糖核苷酸。(4)第二步:14C—核糖核苷酸和12C—脱氧核苷酸。第三步:适宜的相同环境中。第四步: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放射性强弱。(5)预期结果:①培养基甲中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核;②培养基乙中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质。(6)实验结论: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
本文标题: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单元测试卷_Hooker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8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