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历史复习六大热点问题
全品高考网邮箱:canpoint@188.com第1页共8页全品高考网gk.canpoint.cn高考历史复习:六大热点问题历史六大热点专题复习热点一:三农问题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上,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一直是各领导阶级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阶级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以赢得农民阶级的支持,从而战胜强大的内外敌人,完成民主革命任务。1、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和耕作技术,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1)历代农具、耕作技术: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②秦汉:汉代发明耧车,耕犁开始安装犁壁,赵过推广耦犁,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④明清:施用饼肥,采用套耕(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①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②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③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2、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尤其需重点把握)。(1)土地制度的演变:类型: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②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演变: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④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3、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臻成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全面成熟)明清时期(继续发展)4、近代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①目的: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②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④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实行。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政纲中提出“平均地权”,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①内容: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②实质: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6、无产阶级:◎建国前全品高考网邮箱:canpoint@188.com第2页共8页全品高考网gk.canpoint.cn(1)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入农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土地革命序幕,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②目的:开展土地革命,获得农民支持,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③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特别注意:此后对地主、富农态度政策的变化)④作用: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同时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2)双减双交政策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由于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③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制定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②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③作用: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建国后(1)土地改革(1950-1952底)①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②意义: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政治基础。(2)农业合作化(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①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方针、原则: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③步骤: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④意义:通过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⑤存在问题: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84年底)①背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尽快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化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②内容:1958年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组好的组织形势。③特点:一大二公。④影响:严重损害了农名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导致了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全品高考网邮箱:canpoint@188.com第3页共8页全品高考网gk.canpoint.cn困难。(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背景:人民公社旧体制严重束缚农村生产的发展(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措施: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此后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其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最后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③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④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进行调整(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⑤注意: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热点二:广东地方史(一)广东籍人物及其贡献:1、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2、洪仁王干: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颁布《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法治国、与外国自由通商但不许干涉中国内政。3、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领导“公车上书”、创办刊物、成立强学会(北京)领导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写:《应诏统筹全局折》后成为变法施政纲领。4、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写《变法通议》,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论战。领导维新变法运动。5、孙中山:在他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第一个革命联盟;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组建自己的革命武装--黄埔军校;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和平统一中国。了解:刘永福(黑旗军领袖、与台湾人民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邓世昌(甲午黄海海战中牺牲)詹天佑:京张铁路郑观应: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与外国人商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二)发生在广东的历史事件:1、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2、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3、《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4、广东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5、在广东南海创立的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6、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7、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阐发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意义: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品高考网邮箱:canpoint@188.com第4页共8页全品高考网gk.canpoint.cn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从广东出发。9、1938年,广州、武汉失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0、1980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11、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2、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改革开放的成就也应掌握)热点三:台湾问题1、设省:1885年,清政府(光绪帝在位)正式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2、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隔离与统一:(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2)第二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维持所谓“中华民国”的法统。从此,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3、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即“江八点”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⑴.主要障碍:①.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台湾当局的“两国论”和民进党的“公投”、“制宪”、“国号简称”等活动,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蓄意挑衅,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绊脚石;②.美国、日本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六大热点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