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阶段性测试题1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苏北四市)“(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权利,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C项符合题意。2.(2012·潍坊)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也参与政治,据此可知科举制符合题意。3.(2012·潍坊)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后是士,实施层层分封,所以孤竹国内,当地长官由其诸侯任免,所以C项符合题意。4.(2012·丰台)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汉(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有助于研究()①秦朝制度②秦始皇功绩③古代文字演变④秦朝灭亡原因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由材料“立号为皇帝”、“法度量……皆明壹之”“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秦朝通行的文字”分别可知①、②、③都正确,所以选B项。5.(2012·丹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基础建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防止分裂割据,所以B项正确。由限制词“优秀”可知应是积极影响,A项排除。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专制集权,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方式特点。6.(2012·黄冈)“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7.(2012·合肥)《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意思即:缙绅虽然地位很高,可是没有经过进士科考,终究觉得不够完美。这样,以至于每次参加岁贡的不少于八九百人。这说明了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故选C项。其它各项均与材料不符。8.(2012·云浮)《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答案】B【解析】王沈“有俊才”,A项错。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可排除C、D两项。材料说的是王沈少有才能,但因出身寒贫而被当时的豪强所压制,说明当时取官用人不依据才能,而是出身门第,结合时间提示“西晋”可知选B项。9.(2012·苏北四市)“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在明英宗时期内阁与六部等机构并重,内阁设立于明,A、B、D各项分别出现于秦、隋、清朝,所以选C项。10.(2012·宁波)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进而可联系到唐三省六部制,B、D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11.(2012·宁波)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材料未体现统治者的民权意识,排除④;同时,材料体现出对民的重视,所以②正确。选B项。12.(2012·茂名)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给事中D.通判【答案】B【解析】由材料“十三个行政监察区”可联系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而将全国划分13个州,设置刺史监督地方。所以选B项。13.(2012·济南)“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据时间限制隋或者是唐,排除实行于汉代的B项;由材料“贵族力量逐渐衰弱……被职业官僚所代替”强调的是世袭制的松动,排除A项;故选D项。14.(2012·潍坊)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明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从材料可以看出()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宋初,重文轻武,士受到重视,材料中宋神宗时“杀士”受到反对直至作罢,说明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与影响。“士可杀,不可辱”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①②③项符合题意,④未体现,故选A项。15.(2012·西安)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即藩镇的问题,尤其是司法方面的问题,所以排除A、B两项;因为A项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旨在限制知州的权力。提刑按察使司设立于明代,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排除D项。16.(2012·衡水)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这种现象表明()A.宋代思想有民主化趋向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仁宗时严格的等级色彩日趋淡化,进而反映的是门阀制度的松动。17.(2012·唐山)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答案】A【解析】“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长盛不衰体现了人们重视血缘亲情,这根源于西周时期盛行的宗法制等制度形成的重血缘的传统。18.(2012·日照)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避讳制度指“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旨在强化尊卑等级。19.(2012·浙江六校联考)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对“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恰当的是()A.说明唐代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人特别多B.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专制C.宰相们集体议事,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D.唐代政治具备了分权制衡的“现代属性”【答案】D【解析】“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设置众多宰相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从而实现皇权的集中,与今天西方的分权制衡有本质上的区别。20.(2012·深圳)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均田制【答案】B【解析】科举制的实行,使庶族地主也能通过考试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改变了隋唐之前世家大族把持国家政权的状况,故选B项。21.(2012·潍坊3月)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D.政局由动荡走向安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比省略号两边的关键信息“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B项符合题意。22.(2012·德州)“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可见,明朝内阁()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答案】C【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决策机构,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它的出现使君主专制统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阶段性测试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