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海洋、海权与国家兴衰●选题缘由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本选题试图通过对制海权与国家兴衰的知识梳理说明如何科学地看待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并以此为视角表明:中国要作为大国崛起,必须要有正确的海洋战略和掌握制海权。●导入: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评析材料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专题脉络:一、海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衰(考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基础认知与拓展】1.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必2P14、P11)——两汉海上丝路初开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必2P14、P11)——唐朝海上丝路的兴旺与经济重心变迁3.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必2P14、P11)——两宋海上贸易的发展成为国家财富增长新途径4.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必2P14)——元朝海上贸易兴盛和开始受到严格管制、宋元时“中学西被,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西传。5.明清时,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例如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必2P18、P15、P11)——明朝的朝贡贸易和“海禁”与中华文明渐趋落伍、清前期闭关自守局面形成和中西文明差距急剧扩大。【问题质疑与探究】材料一汉武帝以来,汉朝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到开拓的条件及其开通与拓展的历史意义。材料一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顶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船队,由郑和率领,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lO万余里。材料二近代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情,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材料三洪承畴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入境的西方人)…贪而无止,求而不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通商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一带)矣。”(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物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举行,俾(以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梁廷楠《粤海关志》)材料五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外国人要做生意,也只限和行商交易,…用这种方法阻止其余的臣民同它所仇视的外国人发生任何接触。(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材料六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鲁迅《看镜有感》)材料七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探究2:(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而新航路的开辟“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世纪”,二者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其根源何在?(2)材料七中清朝前期中国船队逐渐告别海洋的原因何在?(3)概括指出此原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二、海洋、海权与近代中国的沉沦和现代中国的复兴【基础认知与拓展】1.鸦片战争(必1P50):(考点——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进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2.晚清海权意识的感性觉醒与理性匮乏:鸦片战争时期,林、魏提出“师夷长技”(必3P68):(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以战舰为首。林则徐主张建立一支能够纵横海上的“船炮水军”;魏源的《海国图志》强调“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冲破了中国士大夫“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和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成为近代中国海权意识开始觉醒的起点。但朝野主张“不可攻其所长…而专于陆守”。3.19世纪晚期洋务运动创建海军(必2P40):(考点——洋务运动)。李鸿章等重视海防,但持海岸守口主义:1874年日本侵台,朝野主张海陆之防不可偏废,而尤侧重陆守。李鸿章强调“以陆军为立国根本,主张设置外海水师铁甲船“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李鸿章说,“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4.晚清海权意识的感性觉醒与理性匮乏:19世纪晚期早期维新派首倡海军须采取攻势战略:郑观应提出无形的海权建立在有形的海军实力之上,必须发挥大队水师在海外的“冲突控驶”作用,以“争雄于域外”。其见解未有响应者。5.甲午中日战争(必1P58):(考点——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被平息后,日本蓄意挑起战争。1895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在黄海大战,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晚清海权意识的感性觉醒与理性匮乏: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归国留学生刘步蟾提出:“求最上之策,非用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李鸿章认识到海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可将海防领域由海口拓展到远岛,但不敢去想制海权的问题。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提督丁汝昌等主张增置战舰,将来海上作战须采取攻势。甲午战争期间一些文武官员“主执攻击论”,认为:“凡两国战事,隔海者以先得海面为胜。”“在海面与倭决战”。但李鸿章消极“保船”思想成为北洋海军作战的指导方针。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人教教材)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冲破“陆军万能”论,制定统筹海防“作战大方针”。主要内容:第一,如海战大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北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则固守平壤,舰队维护海峡的制海权,从事陆军增遣队的运输工作;第三,如日本舰队大败时,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沿海。甲午战争失败后海权顿成梦幻:英租威海卫,俄租旅大,法租广州湾,总理衙门寻宜地建军港无着,“天涯何处是神州”?百日維新提出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已是一纸空文。6.民国时期应对海权危机的思考(1)孙中山等人的海权忧患与海南建省之议孙中山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人云以我为主,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孙中山海权思想:①反对列强侵略,收回中国海权;②建设强大海军,巩固海防,保卫中国海权;③积极倡导发展海洋实业,争取中国海洋权益,造福中华民族。同历史上具有海洋思想的人物相比有质的区别,是以海兴国、以海强国为目的,是把海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尖锐地指出:“欧战告终,太平洋远东为世界视线之焦点”,“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盖太平洋之中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为了保卫和争取中国的制海权,孙中山提出“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主张“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躯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海南开发:1912年9月,孙中山联合吴铁城、徐傅森和海南知名人士林格兰等人发起海南建省的倡议。《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巩固海防,琼州宜改设行省也”。“启发天然富源,琼州宜改设行省也”。“文化政策,琼州宜改设行省也。琼州黎、汉杂处,黎居中心,汉处四围。“国内移民殖民政策,琼州宜改设行省也”。“行政之便宜上,琼州宜改设行省也”,“图救海南从建省开始。”孙中山说:“琼州有一榆林港,极合军港之用。此港为欧亚航路所经,如立为军港以守之,则不特可以固保中国之门户,且可以控制南洋一带。”1923年初,孙先生再提出建海南省,并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孙先生过早谢世,国事凋零,此方案便被束之高阁。孙中山关于海南开发的理由有哪些?“图救海南从建省开始”反映孙中山什么忧虑?——保护南疆和控制南洋;加快经济开发;和谐民族关系;便利内地过多人口疏散;方便行政管理。有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教训,耽心列强图谋侵占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中国第五个经济特区(2)国民政府的海军强国企望1929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蒋介石说:“要挽回国家的权利,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1930年,国民政府提出了第一次要建立中国航母的计划(与英造首艘航母只10年),当时内战不断,财政极度困难,造舰没有执行的可能。1937,中日江阴海战惨败后,海军上将陈绍宽提出20艘航母建造计划。抗战胜利后,海军卷入内战,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7.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必1P104):(考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焦点问题。8.现代中国面临的海洋问题世界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洋竞争已成国际焦点。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1)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西沙群岛问题。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2)域外大国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①美国作为头号海洋强国加紧推进海军力量东移,以维护、强化其在区域及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2008年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