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汇总
1哲学(要求背诵)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在哲学课本中讲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真理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共性在于,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物质是客观的)(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和运动是辨证统一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特别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2、.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把握思维的奥妙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1)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归纳总结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世4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意识能动性的两个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归纳总结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归纳总结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详见:归纳1+归纳2)简单概括如下: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考点三: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5(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归纳总结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他表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唯意志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②重要意义: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第二,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第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6足点。第四,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重要提示: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
本文标题:高考政治哲学常识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0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