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
1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1.分封制(1)内容:①含义: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②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③权利义务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2)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②臣属关系明确③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作用: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2.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原则)。(3)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4)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稳定统治。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A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定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2.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一切大权,任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1.1.4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B1.中央官制(1)内容: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2)作用: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内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2)作用: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1.1.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C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C1.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2.目的: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措施: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2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4.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局面。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作用B1.职能: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1)分工明确,提高效率;(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1.8明朝废丞相,建立内阁制度B1.明太祖:(1)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参与决策。2.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权。1.1.9清朝的军机处B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2.职能: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专制皇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1.10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1.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2.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3.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1从1840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A1.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①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原料。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南京条约》内容危害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破坏贸易主权中英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附件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居住及租地等特权成为列强建立租界的借口(3)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爆发原因:为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和《北京条约》(1860)(4)条约内容及危害:①增开十一处通商口岸,开始深入内地的是汉口。3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破坏了内河航运权。(5)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原因:日本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2)过程:①爆发: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②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3)《马关条约》及其危害:①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内地;②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过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战争爆发→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2)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人民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A1.虎门销烟的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志。2.反割台斗争: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3.义和团运动: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反帝爱国的性质。意义:体现了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2.3侵华日军的罪行A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见抗日战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A(1851-1864)。1.原因:(1)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2.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定都南京:1853年,改为天京——与清廷对峙;为拱卫天京,进行北伐、西征4.政权建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平分土地,产品归公(圣库制)(2)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革命性;但其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又具有空想性。5.由盛转衰:天京变乱1856年6.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8.历史作用: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追求,提出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1.3.2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A1.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试图以新政、预备立宪来挽救统治危机;(3)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准备:①组织上:A.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檀香山4B.成立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东京a.机关刊物:《民报》b.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军事上: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2.过程: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3.成果:(1)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2)帝制终结: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①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原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等自由——体现自由平等②评价: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3.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C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上: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3.4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C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2.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各界广泛响应,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也转到上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3.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拒签和约4.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3.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B1.历史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⑵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⑶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召开,确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3.影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3.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A1.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1)兴起: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5(2)高潮: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1)南昌起义:①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②意义: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井冈山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农村进军。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4)红军长征(1934-1936)①原因:A.主要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②过程:A.遵义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局部抗战:1931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2)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A.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B.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C.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②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1937年8月下旬,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3)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4)历史意义:①国内: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②世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双方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在重庆举行,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到1947年2月被粉碎;1947年春,策略改变为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1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