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因了解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过程与方法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影响探究庆历新政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认识北宋“和议”政策的两面性作用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情怀教学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对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顾,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名句导入。首先,利用《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南方地区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这一途径上台建立北宋的。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表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1、冗兵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战斗力不强2、冗官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即一职多官)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3、冗费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二、内忧外患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危机)(板书)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变相增加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2、农民的反抗斗争(政治危机)(板书)(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3、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板书)北宋实行“守内虚外”、被动防御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表现:(1)宋辽战争(教师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讲述。)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两次进攻,目的是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两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2)澶渊之盟(1005年)A、背景:澶渊之战(1004年)(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特别指出“澶州距离东京很近”,对宋的都城威胁很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南侵,到达澶州城下,逼近东京。(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真宗驾幸澶州,使宋军士气大振。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来军事形势于宋有利,宋军坚守辽背后之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览。辽恐腹背受敌,乃密奉书请和。)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B、内容宋纳银绢:规定宋每岁向辽输纳银十万两作为军饷,绢________,叫“岁币”;(议定疆界:双方约以白沟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为界;约为兄弟:双方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宋真宗称辽萧太后为叔母。)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C、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根据“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何者为主流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8分钟后,教师对双方的观点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3)夏宋战争和议和从1040年起,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于是,元昊请和。)夏、宋议和,宋每岁给夏“岁币”。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最后,安排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教师归纳指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他们为挽救危局而纷纷呼吁革除弊政,振兴朝政,以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并先后开展了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三、庆历新政(板书)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范仲淹图像和生平简介1、实施:时间:1043年-1045年基本方案:2、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整顿吏治3、结果: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揭开了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四、王安石变法(一)变法的背景(设问)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积贫积弱的局面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变法的必要性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的推行在当时也已经具备一系列的可能条件:2、“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4、宋神宗的支持变法的可能性(二)、变法的过程1、时间:1069年。2、人物:王安石、宋神宗3、目的: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4、指导思想: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5、变法措施及作用:主要由在学生分组讨论后的基础上来进行发言探究,后由教师用表格形式进行总结:措施目的内容作用富国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强兵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育才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培养了变法人才传播了变法思想6、变法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⑴、变法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①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②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取代高利贷限制隐田漏税行为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促进农业的发展③改变积弱局面:扭转长期以来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⑴最终失败①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②失败原因:(链接投影有关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漫画让学生们观看,再由学生展开关于变法失败原因问题的探究):根据上述漫画,结合课本内容,你能归纳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吗?(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②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③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④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⑤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合作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了,时人抨击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其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是苛政,最终导致北宋亡国。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变法的评价、变法启示㈠变法的评价⑴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⑵变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⑶积极影响: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㈡变法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课堂小结首先,教师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即板书设计部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最后教师总结指出:本节课我们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分析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革终归失败。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重,最终被金所灭。布置作业:P98《世纪金榜》专题质量评估(四)板书设计: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二、内忧外患三、庆历新政四、王安石变法五、变法的评价六.变法启示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人民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1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