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案(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第1页共18页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教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①方国联盟②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③政治特点:神权色彩2、西周:(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基础:井田制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隶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瓦解: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2)宗法制: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目的: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4)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第二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点及表现(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具体表现:①皇权至上;②皇位终身和世袭。3.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度;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三者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地方:①实行郡县制。(秦朝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基层机构有乡、里等)法律: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④严刑峻法。(2)影响:①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秦朝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4.郡县制(1)形成和演变:①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秦以后一直沿用。(2)特点: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3)影响: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①划分的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②产生的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皇帝或朝廷任免,不能世袭。③权力的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第三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岳麓版》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第2页共18页(1)汉初的政治制度制度:“汉承秦制”,有所调整和变化。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影响:“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中央:设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地方:①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封国;②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评价: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3)地方:唐朝中后期在地方军镇设节度使,出现“安史之乱”,平定叛乱后又形成藩镇割据,导致长期战乱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唐朝走向灭亡。3.宋朝(1)措施:收精兵:①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②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③实行“更戍法”。削实权:①“杯酒失兵权”;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相权一分为三;③文臣取代武将任州郡长官;④州郡设通判,牵制知州制钱谷:①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特点:①“强干弱枝”、“内外牵制”、“守内虚外”;②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3)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的积贫积弱(“两积”)的局面。4.元朝中央: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评价: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东汉:州郡县唐朝:路府县宋朝:道府(州)县元朝:省路府(州)县明清:省道府(州)县(州)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君主专制主义。表现为:皇权至上、帝位世袭、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②中央集权制。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③评价: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第四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②地方:废行省、行三司。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归中央。③制定了《大明律》,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④设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⑤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二、明朝内阁的设置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②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③皇帝“批红”,掌握最终决策权。④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王权。三、清初加强皇权的措施(1)措施:①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限制了皇权。③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军机处①设立:雍正帝②经过:开始处理西北紧急军务,后来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③特点: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保密性强;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④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四、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繁荣。③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岳麓版》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第3页共18页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③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五、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六、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西汉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隋初州县两级唐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道、州、县北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路、州、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朝代中央地方明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创立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票拟权清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综述]古代希腊、罗马是世界闻名的中心之一,以各自的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占有突出地位。古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航海民族”之誉的特性以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赋予了希腊文明独特的魅力,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的努力,雅典民主政治臻于鼎盛。即希腊之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文明中心,而罗马法又构成这一文明的重要内核。罗马法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万民法”诞生了。罗马法的创设成型,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第一讲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考纲》:雅典民主政治一、形成的条件1、地理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2、政治条件:希腊城邦。城邦特征:小国寡民。3、经济条件:以工商、航海为主。4、思想条件:向海外殖民扩张,富有开拓、冒险精神。二、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1、雅典民主制的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2、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民主政治准备了条件。3、梭伦改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案(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1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