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加载中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重要内容:(1)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2)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哲学中有辩证法思想(最有价值);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他为:“圣人”。2、▲思想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进步性)和“礼”(保守性)。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①办学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贡献最大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学与思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3、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经过发扬和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附:“礼”的实质: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西周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有关书籍《论语》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二、老聃与《道德经》1、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2)辩证法思想→贡献最大,最有价值(3)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保守性3、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索宇宙本源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附:道家学派主要人物:老子、庄子。《道德经》又称《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客观唯心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要内容:(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战国时期的孟子,“仁政”是其政治思想核心;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并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和“礼法并施”。(4)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或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①生产力迅速发展,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或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③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或知识分子崛起)。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呈现出下移的趋势。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称他为“亚圣”。(2)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核心②人性观:人性本善说。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2、荀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也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A:天行有常B: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主张“性恶论”③政治主张: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3)评价: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附:▲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荀子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作舟与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恰好相反的思想家:孟子、荀子(观点不同,但目标一致,最后都是人善)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2)提出“尚力”,主张“节用”“节葬”(3)主张选举贤能,即“尚贤”,提出应让贤能的人做天子,反对王公大人依靠关系取得富贵。3、代表阶级: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三、庄子和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2、思想主张:(1)哲学观:提出“齐物”的观点。(2)人生观: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3)天命观:天与人“不想胜”,人必须顺应自然。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主张变法革新。(3)主张君主以法治国。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后来被秦始皇采用。(2)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附:韩非又称韩非子韩非的思想得到秦始皇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主张君主以法治国:对百姓加强刑法。→人性恶为“君主做参谋,专替君主打算”的这一家是:法家韩非的思想对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变法革新对后世统治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的思想五、孙膑与兵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受《孙子兵法》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2、军事思想:(1)要懂得战争的规律。(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3)重视人的作用。附:《孙子兵法》:孙武,兵学圣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兵法》著名战役:围魏救赵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附:儒家——君子;墨家——侠客;道家——隐士;法家——英雄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从春秋到现在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答:(1)态度: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启示:①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②任何事物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或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重要内容:西汉初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原因是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一、西汉初年待得黄老之学1、兴起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主要原因: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名称由来: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皇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3、主要内容:(1)核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2)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本质:“积极无为”5、影响/评价:(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2)衰微: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思想文化专制1、▲背景/原因:汉武帝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或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1)《公羊春秋》学说(2)阴阳家(3)黄老之学(4)法家思想3、主张/思想体系:(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3)提出三纲五常4、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积极: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教育上:申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2)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附:罢黜百家:其他学派的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并未消亡。我国古代思想专制表现: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新儒学的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本质:君权神授学校: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阶级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第4课宋明理学重要内容:(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了危机。(2)宋朝,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三教合一”即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3)宋明理学的思想实质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4)明初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5)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一、儒学的危机表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家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二、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概况:(1)形成: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2)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2、程朱理学主要观点:(1)“理”是世界的本原。(2)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3)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3、代表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4、发展历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2)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清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附:▲“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南宋—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简缩:提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明——王守仁(1)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2)思想核心:“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附:王守仁是心学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想理学,这种思潮结晶是“阳明心学”,故王守仁又称王阳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同之处:对理的理解和修养方式。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2)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积极: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②注重气节、品德。③自我节制、发奋立志。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附:自我测评:▲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答:(1)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①都承认“理”的存在②都是宋明理学的杰出代表③两者的思想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要把握“理”就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重要内容:(1)明末“异端”思想家李贽反对孔孟学说,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王夫之建立了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传统儒学。(3)明末清初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或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工商皆本(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②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一、“异端”思想家李贽→又称“离经叛道”思想家1、背景:(1)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新高度,阻碍社会进步。(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解放人性。(3)文化上:八股取士,导致人们思想因循守旧。2、李贽—明朝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提倡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人文精神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2)哲学思想: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1、代表人物: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2、历史背景:“经世致用”3、(1)王夫之:建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有规律可循。著作:《焚书》《藏书》(2)黄宗羲: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②提出了种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加载中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