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
1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预习案【知识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所有这些转变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这实际是否定了以前僵化的指导思想和“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方针,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指导今后的行动,因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思维点拨】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1935年)----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近代史上三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背景经济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2)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起点2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经济快速发展【图文解读】[学思之窗]介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小岗村的创举和巨大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了活力,从而限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点拨】(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农村内容经济体制过程1978年,开始于安徽、四川一些农村,不久推向全国形式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行政体制内容(1)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2)撤销村行政机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意义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变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②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④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国内(1)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遇到重重阻力(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建立(1)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意义(1)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思想点拨】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①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初到1956年后)②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③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探究案探究一: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第11课所学内容,请分析归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要从农村开始?材料一: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材料二: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4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材料三: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思路引领:农业的地位、过去农村工作问题的严重性(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相结合)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材料二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他发表谈话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2)邓小平的讲话说明什么思想问题?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你对此有何认识?(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又是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解析第(1)问,首先要明确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然后根据这一时间,结合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史实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要求指出邓小平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第二、三小问要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再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即可。答案(1)背景:国际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一致,因为它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除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5【议】小组合作,议疑解惑【展】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索、议论的结果【评】结合学生回答,给予适当纠正、点评【检】达标检测高一历史LsBX2-04--02--19宜春中学历史学科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编写人:易利平审核人:高一历史组时间:2014-03-01年级_________班级______组名_______姓名________课堂检测61.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B)①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和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④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B)A.结束“两个凡是”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项正确。A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C项是1985年;D项是1992年。答案B3.“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农村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B)A.山东省和安徽省B.安徽省和四川省C.四川省和山东省D.安徽省和广东省解析“文革”结束后,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或肯定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生产责任制。答案B4.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A.“文革”全面整顿B.南方谈话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解析由材料信息“退役”“把扭曲的方向摆正”,反映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答案B5.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20世纪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末解析村长的做法带有计划经济时期意识形态的色彩。菊香说“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表明原先的人民公社体制开始有所改变,反映了这一时期带有新旧交替的特点。答案C课后练习1.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C)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解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关系到政治路线的制定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贯彻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因此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人们思想的解放,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2.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7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