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元明清时代概况(通史教材部分)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元朝设中书省掌管政事,明太祖朱元珍改革官制,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由皇帝兼理宰相之职,大力加强皇权。内阁是承担秘书、顾问职责的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较前代有明显进步,明朝中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明朝初年,理学在知识界占据统治地位。明朝中期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从晚明到清初,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元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仍在发展,元曲、明清小说、戏剧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都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密切关系。时空定位明清时期的政治1.明朝建立内阁制度(1)废除丞相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制度的形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知识结构2.明朝的张居正改革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继位为明神宗。神宗年方十岁,由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削弱六部职权,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背景和目的背景:政治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皆本;文化心学;民主思想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那些事儿”之一——朱元璋废丞相、诛杀胡惟庸(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历史原因)②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③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直接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废除宰相制度,中央权力是怎样分配的?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明太祖废宰相实质何在?加强君主专制4、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5、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弊端日益显露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消失了?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明朝那些事儿”之二:“劳模”朱元璋(二)内阁的出现时期名称职权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兼协理奏章明成祖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正式设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明神宗内阁首辅内阁首辅权力膨胀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内阁的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的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近代西方内阁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它是中央立法、决策机构,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权决策权侍从咨询为主对皇权作用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同?内阁首辅、军机大臣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吗?(1)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对皇权的作用制约皇权不能制约(2)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往往充当“顾问”、“秘书”角色,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3)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御御史史大大夫夫丞丞相相太太尉尉奉奉常常郎郎中中令令卫卫尉尉廷廷尉尉典典客客宗宗正正治治粟粟内内史史少少府府太太仆仆图一秦朝的中枢决策机构皇皇帝帝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图二隋唐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皇皇帝帝中中书书尚尚书书门门下下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中中书书门门下下枢枢密密院院((三三衙衙))侍侍卫卫马马军军司司殿殿前前司司侍侍卫卫步步军军司司皇皇帝帝财财政政行行政政军军事事图三宋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清朝加强皇权——清朝的军机处(通史教材部分)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样,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中书书省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皇帝帝图四元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皇皇帝帝殿殿阁阁厂厂卫卫五五军军都都督督府府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全国军队图五明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置。②军国机要由组成的定夺。③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1)背景内阁六部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南书房1.宰相制度的兴衰(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宰相制度形成。(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东汉光武帝时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职权演化为执行机构。(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和监督。(4)北宋时期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5)明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2.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2)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同时也加剧政治的腐败。3.内阁制的创立(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确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明成祖时,确立内阁制度。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3)职权及特点: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专责票拟,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受制约的皇权,必然走向腐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4.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1)明朝内阁: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的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以后,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2)西方内阁制: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被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政府所有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3)认识: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5.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是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的设置①原因: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②职权:康熙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③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3)军机处的设置①设置: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于是在宫内设军需房,后改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走”,俗称“小军机”。②特点:简、速、密。③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消极影响: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7.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矛盾和趋势(1)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理论基础: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2)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3)三个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③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笔记明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