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上海市崇明中学朱幸福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影响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因素的分析、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条件分析,探讨如何在历史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中更好地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最大限度地积极发挥和拓展历史学科在学科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研究问题的提出: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果,然而在改革的艰难历程中,问题和矛盾常常不期而至。马加爵等一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固然,目前青少年的积极思想道德状况占据主流,然而其中的消极思想道德状况也有不少,集中体现在:职业理想脱离社会实际、崇尚个人利益至上、自我意识膨胀、法制观念淡薄等等。鉴于此,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国人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而学科教育则是其突破口。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集体主义的渗透、着眼于学生道德情操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呢?基于此背景,我提出了本课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上探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希望能有所突破,为学校德育和其他学科提供可借鉴之经验,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某些实践经验。研究内容与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解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进一步了解目前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来分析影响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为历史学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方法上和途径上的指导。然后利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在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研究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积累资料,然后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积累的资料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过程:2004年10月至12月: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完成对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分析;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了解和借鉴有关本课题的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005年1月至9月: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完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的总结和实践效果的分析2005年9月至10月:汇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主要成果: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国人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课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成年人如此,对未成年人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一、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2004年11月我对上海市崇明中学和扬子中学两校的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试图通过调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调查问卷见附表)。本次问卷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和调查的: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485份,有效问卷有480份。尽管在问卷的内容设计和调查的组织实施方面还不够科学、严谨,尽管学生在问题选择方面有自我保护意识和不实因素,但收回来的问卷还是给我了很多发现和思考:(一)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根据我对收回的48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目前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还是健康的。1、满怀爱国之情。在回答“如果中国发生战争,你是否报名参军?”的问题时,72%的学生选择“主动报名,志愿参军”,这充分说明当代高中学生大部分满怀爱国之情,已经树立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对“如果学校和社区需要你义务劳动,你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题的选择,82%的同学表示“主动奉献”;当遇到陌生人求助时,68%的同学选择“主动帮忙”。这些数据表明当前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3、具有良好的遵守职业道德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科学而合理的认识:有68%的同学选择了“教师、医生、商人、外企工人”这些职业。4、遵守家庭美德。随着年龄和素养的增长,大部分高中学生越来越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在回答“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时,66%的同学选择了“亲情”。(二)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这些问卷中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主流还是健康的。但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职业理想脱离社会实际。问卷中有一题是“你的心愿是将来成为”,并给出“领导或公务员”、“工人或农民”、“教师或医生”、“商人或外企工人”四个选项,结果有10.4%的人选择了“领导或公务员”,0.8%的学生选择“工人或农民”,21.6%的学生选择“教师或医生”,67.2%的学生选择了“商人或外企人员”。学生的选择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的价值取向,但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是极不协调的。2、少数学生的偶像错位。围绕学生心中的偶像问题,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你最崇拜的人是?”,7%的学生选择了“英雄模范”,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和教师”,17%选择了“有权势的任何人”,52%的同学则选择了娱乐明星。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目前高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背离教育的期望目标,高中学生中盲目崇拜和追捧偶像明星已蔚然成风。3、少数学生网络观点出现偏差。问卷有一题“你上网是为了?”,选择“查资料”的有38%,选择“玩游戏”的有19%,选择“聊天”的有33%,选择“浏览黄色网站”的有2%,选择“打发时间”的有8%。从这些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把业余甚至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利用来上网,而上网的目的除了一小部分同学是为了查找资料外,更多的同学则是玩游戏、聊天或是打发时间,甚至浏览色情网站。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贻误学习,甚至逃学、犯罪的恶劣现象也是层出不穷。4、个人利益至上。当代青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并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公私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表示要“先公后私”的为30%;表示要“先私后公”的占3%;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到64%。当代高中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地体现“个人利益之上”的行为准则。5、自我意识膨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自立意识等思想意识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需求的片面夸大,也造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在回答“如果学校和社区需要你义务劳动,你的态度是什么?”时,选择“有好处就去”、“宁愿在家无聊也不去”的竟占13%。6、法制观念淡薄。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尽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每年都有青少年犯罪的恶性事件发生,同时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则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在选择“如果你遇到校园暴力和社会侵害时,你会?这一问题的答案时,有70%的同学选择“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选择“报警”的仅有16%。二、影响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因素的分析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然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仍然面临许多考验和挑战,影响和制约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一)、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学生最初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然而许多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尤其是德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家长往往仅注重智力投资、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良好品质以及其他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很多家长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很多人甚至是文盲,根本不懂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终导致其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并未能发挥重要作用。(二)、学校的德育主渠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衡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更好地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三)、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优势未能很好凸现社会是个人成才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大融合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社会教育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的发挥。三、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条件分析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集体主义的渗透、着眼于学生道德情操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具体来看历史学科在学科德育渗透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素质教育的深入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更大的空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质量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也较应试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素质教育在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科德育的强化和渗透,这为我们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去渗透学科德育教育。2、课程改革的深化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理论的基础随着国家课程改革和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因而高中阶段各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材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历史学科的学科功能也逐渐在恢复,尤其是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所蕴涵的学科优势正被人们日益重视,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了理论的基础。3、课堂教学的改革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方法的借鉴随着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