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1
-1-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要求。但这两方面内容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分析大气的运动以及形成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基础。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作为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认识不同尺度具体大气运动形式的基础(教材涉及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理想地球单圈环流)。抓住冷热不均这个关键,通过分析和绘制热力环流图,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升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环流。要把落脚点放在水平运动形成风上。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理解,依然抓住冷热不均这个关键,分析三种具体大气环流。在此,通过举例解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或热灵敏度),说明海陆热力环流,这样做有助于对下一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形成的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过程与方法: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都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二、学生情况分析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需要联系学生关于比热的知识,结合比喻来辅助理解。三、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是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说明大气环流形成过程,并以之判断具体大气环流气流方向的正误。这既是认识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也是认识具体大气现象的依据。教学重点至二是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并以之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之一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气流方向的判断。这是因为学生对把握冷热不均进行判断的方法不熟悉,缺少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2-教学难点之二是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某地的风向。这是因为学生不能立刻把对三个力的认识转变成“切—垂—偏—延”的操作方法。四、教材分析通过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图(图2.3),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图,说出环流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此可用无等压面的图来替代图2.3,以降低认知难度。P32的实验活动可删除。铺垫相关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知识,通过P33(图2.4)活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通过P56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图2.32),认识城市热岛环流;通过P36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图2.9),认识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形成。对于山谷风的形成可不涉及。在热力环流分析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放在地面,引出地面大气水平运动,说明影响大气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充分利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方向图(图2.5),根据等压线数值大小,分步对三个力进行叠加,标示大气运动方向(垂直-平行-夹角斜穿)。对力的合成内容予以删除,图2.6、2.7可以不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在第一单元已经补充,P34的阅读可以不用。采用P35活动,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2.8),读气压高低方向,通过“切-垂-偏-延”判断甲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五、学习目标1.绘制热力环流图,说出气形成的主要过程;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判断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图气流标示的正误。2.说出大气水平运动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的三个力及其作用效果,在等压线图中画出某地的风向,并依据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3.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启发式讲述为主,多媒体演示(自编课件)。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提问引入:(1)回忆吃火锅时,锅中间水往上翻,四周往下沉的现象;空调和暖气在房间中的位置。(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联想,思考回答。联系生活实际,提供感性认识。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图(图2.3或去等压面的热力环流图)(1)冷热分别导致气流如何运动?(2)不同方向的气流垂直气流,导致了地面怎样的气压状态?高空气压状态又如何?(3)气压差异导致了空气如何运动?(4)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图,说出环流形成的主要过程。3.归纳转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环流就是冷热差异导致的。这种简单的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常见,我们见到的是一些具体的发生变化的热力环学生回答:(1)冷缩下沉,热胀上升。(2)下沉高压,上升低压,高空气压形式与地面相反。(3)大气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4)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升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环流。读图、绘图把握热力环流的主要环节。-3-流形式。4.P33(图2.4)活动(1)铺垫相关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知识。(2)根据环流形成依据—地表冷热差异,画出冬夏海陆热力环流方向。5.P56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图2.32),依据城乡冷热差异判断城市热岛环流方向。6.P36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图2.9)根据极地与赤道的冷热差异,画出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方向。学生判断、绘图。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热力环流。7转折引入: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就会引起大气水平运动,而大气水平运动就是地理上所说的风。哪些力影响风向?如何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呢?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8.读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方向图(图2.5,(1)根据大气环流各环节,说出大气水平运动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说明:差异即梯度,它导致大气水平运动,我们就给它加上一个字—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里是大气水平运动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它使得风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等压线。根据等压线数值大小方向确定,画出风向来。(3)大气一旦流动就会受到另一个力影响,这个力名字是什么?它使得风向如何变化?(4)修改刚才的风向。(5)风向一直向右偏,最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很少出现,因为大家忽略了另外一个力,它的作用使得风向以一定夹角斜穿等压线。这个力的名字叫什么?根据这个说明再修改风向。(6)用数学符号说明三个力的作用。(1)学生回答:水平气压差异。(2)学生根据说明绘图。(3)学生回答:地转偏向力。偏向,北半球向右偏。(4)学生在原风向基础上修改风向。(5)平行,摩擦力,学生在以前基础上再次修改风向。(6)⊥、‖、∠。说出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分步对三个力进行叠加,标示大气运动方向,认识三个力的作用方式:垂直-平行-夹角斜穿。9.P35活动,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2.8)(1)读气压高低方向,通过“切-垂-偏-延”方法,判断甲地风向。说出这种方法的依据。(2)根据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为什么等压线密集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图示说明:在甲、乙两地取与等压线垂直的2厘米线段,以线段穿过的等压线所代表的气压差为纵坐标,以2厘米为横坐标,画坡度图说明。学生回答:依据-切线是在曲线上作垂线的辅助线,垂线是水平气压梯度了,偏是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后延是风向—来向。通过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风力,实现在运用中巩固对影响风向力的认识。预留方案:1.梳理有关大气运动的几个原因:-4-大气运动(整个热力环流及其变形体系)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形成风(大气环流及其变形体系的水平部分)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2.如果有时间,学生掌握较好,可比较北半球高空、近地面风向的差异,说明原因。为下一节课分析三圈环流做好铺垫。小结反馈:小结:见板书课堂反馈:读图,回答问题。(1)在A、B两地分别用冷、热表示它们的热量差异,a、b两点比较,气压值较大的是____________。A、B两地近地面气压值高的是____________。(2)如果图中表示的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A地是城市还是郊区?______。A地气流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如果图中表示的是海滨地区且是白天,则B地应该是______地区,此时风向为______。(4)如果A、B两地相距较远,易形成降水地区的将是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5)如果图中表示东亚季风环流,且A地为海洋,则此时季节是________。八、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