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一3.3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十五)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是()A.蒸发量空间分布不均B.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C.径流量空间分布不均D.地表水空间分布不均【解析】选B。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是影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2.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居世界第一位,原因是()A.有面积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B.以平原和高原为主C.森林丰富D.水库多【解析】选A。巴西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年降水量大。(2014·临沂高一检测)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回答3、4题。3.水的社会循环()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影响4.污水再生回用()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B.只适用于城市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D.属于节流措施【解析】3选D,4选A。第3题,在水的社会循环中,废水排入地表径流,造成水污染,对水的自然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可知,水的自然循环包含了水的社会循环;由图可知,当水资源进入供水厂后,水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水的社会循环对陆地水体没有更新作用。第4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污水再生回用既可用于城市,也可用于乡村,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环境效益。(2013·南宁高一检测)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5、6题。月份123456月平均气温(℃)-7.3-2.55.311.716.720.5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月份789101112月平均气温(℃)22.421.015.99.41.6-5.7月平均降水量(mm)19.828.517.09.01.60.55.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A.空间分布不均B.季节分配不均C.蒸发微弱D.气候干旱6.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解析】5选B,6选B。第5题,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且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第6题,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此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改进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变式训练】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完成(1)、(2)题。(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①用水量大②降水丰富③干旱少雨④污染严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节约用水②国内跨流域调水③人工降水④循环用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1)选A,(2)选C。第(1)题,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面积较小的岛国”说明雨水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很快汇入海洋,不易存留;“淡水供给不足”说明该国用水量大;“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说明该岛国降水较丰富;“回抽补充地面供水”说明水质较好。第(2)题,该岛国面积较小,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作用不大;人工降水成本太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极易流失到海洋。(2014·石家庄高一检测)在秘鲁南部的沿海地区一个距海岸仅0.5千米的山坡上,有一张长12米、高4米的大网,下方有水槽可以把网上流下的水引向一个蓄水池。据此完成7、8题。7.当地居民利用此设施收集的水资源是()A.积雪融水B.冰川融水C.雾气D.雨水8.以下地区可以借鉴此方法获取淡水资源的是()A.我国西北地区B.非洲撒哈拉地区C.澳大利亚西海岸地区D.南美巴塔哥尼亚地区【解析】7选C,8选C。第7题,秘鲁为热带,不可能是积雪和冰川融水;地处热带荒漠气候区,不可能是雨水;沿岸受寒流影响,多海雾天气,因此收集的水资源是雾气。第8题,借鉴的地区应为沿岸受寒流影响的干旱地区,澳大利亚西海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10分)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中国部分流域情况表流域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口(万人)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量(亿立方米)珠江流域5813955.186478.18834.09黄河流域7915387.82481.50402.56长江流域17840825.129274.221737.12海河流域3210627.02212.06432.83淮河流域3315502.13625.29656.92(1)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流域,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是________流域。(2)天津和上海两大城市均存在用水紧张问题,但紧张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天津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上海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3)针对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和特点,简要说明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跨流域调水、治理水污染外,还应从哪些方面采取相应对策。【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结合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人口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分析天津和上海两大城市用水紧张问题,要从两大城市所在的干湿地区和水资源利用状况方面分析。天津位于半湿润区,降水量小,造成资源性缺水;而上海位于湿润区,降水丰富,但由于水污染严重,造成了水质性缺水。第(3)题,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考虑。答案:(1)珠江海河(2)水资源不足(资源性缺水)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3)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减少浪费;②修筑水库;③开发新水源(如淡化海水);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工业;⑤加强法制规范管理,提高全民珍惜水资源的意识。(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014·深圳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2题。1.图片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片中反映出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加之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第2题,华北地区由于处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造成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较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阅读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示意图,回答3、4题。3.结合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水资源南多北少②耕地资源北多南少③水土配合不协调④耕地资源东多西少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下列对造成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省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②受台风影响,降水丰沛③地形中山地、丘陵比重大④耕地比重小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3选B,4选C。第3题,中国的水土资源明显分配不协调。第4题,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福建省,受夏季风、台风影响,降水充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耕地比重小。【变式训练】2012年2月20日,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此举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已经被提上了议程。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据此回答(1)、(2)题。(1)与地面沉降的形成无关的是()A.人口密集B.工业发达,需水量大C.土质较为松软D.河流水量丰富(2)下列地区中地面沉降程度最轻的是()A.成渝地区B.“长三角”地区C.华北平原D.汾渭盆地【解析】(1)选D,(2)选A。第(1)题,造成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有地壳运动和松软的土质;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人口密集、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区。第(2)题,过度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由于经济发达,地下水开采过量而成为全国地面沉降的重灾区;汾渭盆地由于降水量小,地下水开采过量,再加上煤炭的大量开采,使得地面沉降较为严重。(2014·济宁高一检测)读下图,完成5、6题。5.该图显示的是()A.城市地表径流利用系统B.城市污水利用系统C.城市雨水利用系统D.城市地下水利用系统6.图中右侧的深井,所发挥的作用是()A.滴灌B.渗灌C.回灌地下水D.抽取地下水【解析】5选C,6选C。第5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图示显示的是城市雨水的利用系统。第6题,从图中右侧深井底部的箭头可知其作用是回灌地下水。【知识拓展】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1)制定有关水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2)加强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合理规划用水量,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价格。(3)改变农业用水方式(大水漫灌耗水量大,浪费多,效率低),实施节水新技术(喷灌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地下防渗管道等)。(4)培育耐旱品种或改变产品类型(如天津近郊降低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旱作面积)。(5)限制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如小造纸、小皮革、小化肥等)。(6)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7)我国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一些低洼易涝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要“因水制宜”,充分利用“鱼塘—台田”模式、湿地保护等方式,使地不空闲,水不浪费,实现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8)土壤盐碱化地区,要注意避免大水漫灌,采用“引淡淋盐”(土体脱盐)、“井排井灌”(深层盐水淡化)、“覆盖”(抑制水分蒸发返盐)和“生物措施”(巩固水、盐调节效果)等基本方法,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9)植树造林、种草,既需要水资源支持,反过来又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大空气湿润程度的作用。二、非选择题(共20分)7.(能力挑战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20分)全球水告急!世纪之交的多种传媒整天谈论缺水问题。的确,在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中,除能源危机外,最让人担忧的是淡水危机。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兵分两路分别就海水淡化和坎儿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小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如图)。(1)请你说明其设计原理。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2)海水淡化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第二小组(3)该小组的同学们奔赴吐鲁番,对坎儿井的水源、最大水量出现的时间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最大水量在夏季;有人认为主要来自融雪,最大水量在春季;有人认为来自河流、湖泊水……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4)探讨吐鲁番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解析】第(1)题,认真读图,注意细节,描述过程:海水受热蒸发→遇冷凝结→水滴→淡水。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大棚和这种现象比较接近。第(2)题,比较灵活,围绕水资源分析即可。第(3)题,本区大部分位于内流区,多内流河,结合内流河的水源补给与水文特征去分析。第(4)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结合区域实际,判定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答案:(1)玻璃对太阳辐射来说是透明的,但它对海面具有保温作用;海水受热蒸发(淡化)上升遇玻璃冷却凝结,凝结的水滴增大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水槽内形成淡水。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大棚与此相似。(2)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海水淡化可以解决人类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淡水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一3.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