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生本课堂的“五步”教学法研究
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生本课堂的“五步”教学法研究【摘要】生本教育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一切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和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重要阶段,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生本课堂。本文提出课堂结构:(一)构建知识网络,(二)探讨典例,(三)限时训练,(四)讲评互动,(五)巩固深化的“五步”教学法。经过课堂教学实践“五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实现由“学会了”到“会学了”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形成课标要求的“地理四大能力”。【关键词】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五步”教学法一、研究背景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一切知识和技能,归根到底都是由学生学会的,如果学生自身不愿意,教师便什么也不能给学生。一切学习任务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一切学习目标必须由学生自己实现,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的学才是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生本教育课堂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它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高考地理总复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地理高考成败与否,这个阶段的基础复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虽是重温高中阶段所学的课程,但绝不只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原有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授新课时,教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播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地理2学生第一次学到的往往是零碎、散乱的知识点。而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教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章节为单位(甚至跨越章节),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因此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有:1.透析考试说明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线索,通过复习加深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的理解,对基本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归纳、记忆和巩固。2.整合系统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将教材中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地理知识进行纵向与横向联系,使以章节为单位的地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侧重于各个地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揭示各地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着力体现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地理学科知识网络。3.强化思维方法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强化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形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高中学生应具备的四大地理能力,即: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二、实践操作(一)基本框架教师在复习课前发放导学学案,学生预习生成复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原理(学案内容主要有: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导学问题、重难点、学法指导、限时练习等)。导学学案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形成各章节的导学学案过程中,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钻研《浙江省文科综导学学案课堂结构知识梳理探讨典例限时训练讲评互动巩固深化构建(知识网络)结构3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说明》,明确复习范围、考试要求,深刻领会试题设计理念,关注其调整和变化,这是做好高三地理复习的前提和保证。在高考复习中“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研究高考试题,把准高考的动向(趋势)。研究浙江省近三年来的文综地理卷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考查主干知识为主:等高线地图知识、地球运动、气候、城市与人口、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土地利用、地质作用与地形、环境问题、交通、河流、地理信息技术。②知识考查的随机性与覆盖的全面性:综观文综三年地理卷,高中课本的知识“一切皆有可能”被考查。③能力立意突出:几乎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建立在对知识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读图能力要求高。④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基础),比较注重于阅读能力(对题意的理解)。因此,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学案上的内容要体现浙江省近三年来的文综地理卷的特点。(二)基本步骤1.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构建一条高效的知识联系线索,是实现地理知识迁移,提高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提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可以针对本课重点知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3---5个问题,然后限定时间,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所提问题,写出核心知识,构建起本节地理复习课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归纳、整理,不要包办代替。当然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点拨,并且教师应将完整的知识结构板书在黑板上(因为板书是呈现知识的最好载体)。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要注意:①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剖析因为概念是对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字面上读懂的概念,对其包含的内在意义并不一定就清楚。要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如“气旋”概念,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再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只有这样才能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4②重视基础及思维导图的构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学生在答题时表现出来的就事论事,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深入理解,对主干知识缺乏思维导图。做题时常感到无从下手、缺乏全面概括能力的同学,问题并不是出在做题太少,而是因为他对书本知识掌握不够,难以联系起学过的知识,导致做题时“卡壳”。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系统,但不强调平均用力;要求细致,但不强调滴水不漏。在基础知识中要着重把握对主干知识建构思维导图----“建模”,在建模时要讲究方法:一方面要从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要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例:在系统复习河流水系特征(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流域面积等)、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水位的高低及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或长短、凌汛、流速、水能蕴藏量、航运价值)、特征的成因及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要对“河流”这一主干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层次和知识网络。借助思维导图这种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清晰化,知识层次化和规律逻辑化的完整地理知识网络;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快速阅读和信息整理的技巧;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动手概括归纳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52.探讨典例,优化学法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教师要精选有代表性的例题或经典高考试题1---2题,加以解析,拓宽加深,进而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在复习“城市化”后采用09浙江高考卷的第8---9题作为例题分析。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4回答8-9题。8.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A.中期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高级阶段D.衰落阶段9.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化带来的有益启示是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解析探讨:第8题:应该从题意来理解分析,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而且在远郊出现了卫星城,从城市化过程的含义,结合日本城市化水平高,可以理解为“C高级阶段”。而衰落阶段应该城市中心有空洞化现象。注意:强调的是“目前”,而题干中目前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没有衰落。第9题:东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渗透出的特点是:圆环式、放射状的发展格局,控制城区的发展,转向周边郊区发展卫星城。A选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格局并不是根本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相反,发展公交、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个体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更为有效。B选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确立,其根本在于“付租水平”。D选项:乡村、郊区的城市化发展应得益于城市职能的分化、企业人员的外迁等。在解析探讨以上2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归纳这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①仔细审清题干的题意,抓住题干的关键字眼,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在审题干时,应当逐字逐句地审核题干的文字性叙述,充分而全面的挖掘题干的规定性要求。针对题干联系自身已经储备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综合思考,运用排除法,得出结论。②图文结合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读图选择题是以图象(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及统计图表等)给考生以信息条件,题干和选择项目均围绕着图象展开的。因此,解题时应仔细阅读图上所有条件(图例、注记以及具体图象),分析它的特点(分布6规律、基本原理、个体形态等),结合选项,作出判断。在经典例题探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变形训练,力争较好地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这样既可以建立知识体系,又能建立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3.限时训练,提升答题效能限时训练的练习编制应坚持“贵准不贵偏,贵精不贵多”的基本原则。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试题中也可以涉及平时没有训练过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练习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练习的前后排序应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递进,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练习的难度要把握得当,让练习更能体现考查的价值,既不能太简单,无法暴露学生地理学习中的缺漏;也不能太难,不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在编排“水循环与洋流”限时训练的练习时,安排了2007年江苏高考地理卷的第33题: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乙甲丙丁过程属于▲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5分)(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和▲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4分)(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环节。人类可以通过▲、▲.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该题涵盖了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地理意义,并涉及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水能资源等,覆盖面广,难易适中,排序有梯度,且为高考原题,学生积极性较高。7限时训练不仅是对复习内容的巩固和提升,而且应成为学生及早养成地理综合题(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生本课堂的“五步”教学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