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高中地理选修五总复习
(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D.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购,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3)寒潮的危害(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2)构造地震示意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4)造成的影响(5)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②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2)泥石流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3)危害2.风暴潮(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中部主要指青藏以暴雨、洪水、地震、是中国自然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灾害带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二、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5.灾害的严重后果(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三、中国的水文灾害1.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洪水类型比较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3)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2.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3)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4)发生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3.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1)灾害链:暴雨洪涝风暴潮(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第三课时四、中国的气象灾害(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选修五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