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喜欢,我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础知识2.在了解的基础之上能创作对联教学重难点:掌握对联的平仄规律并能创作对联教学课时:4课时导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听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协调,这其实是学写对联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中的句子。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先说两个故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棵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清朝纪晓岚给朋友母亲做寿,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众人由惊到怒再到喜。有一次,纪晓岚非常想家,情不自禁吟了一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皇上知道后,便恩准他回家探亲,纪晓岚非常感谢,叩头谢恩,由是便对出下联: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尽孝心有时也是需要智慧的。那到底什么才是对联呢?该怎样定义呢?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宋元时期称作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那对联起源于哪里?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相传在东海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到唐朝,门将换成秦琼和尉迟恭。五代换成钟馗,宋代又换成温峤和岳飞。对联的发展又是怎样?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的特点又有哪些?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例: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2.词性相对上联和下联相应位置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例如:白-黑来-去蓝天-碧海风萧萧-雨茫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张之洞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料。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3.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主谓)(主谓)育祖国花朵——塑人类灵魂(动宾)(动宾)比如: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苏小妹在洞房之夜刁难秦观的轶事。秦观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5.平仄相对所谓平仄,就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近似于现在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近似于现在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平仄相对,最起码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另外悬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春联、喜联都有横批,字数不可长于各联,通常为四字,最末一字当为平声。笑语声声辞旧岁,仄仄平平平仄仄红梅朵朵报新春。平平仄仄仄平平青山有幸埋忠骨,平平仄仄平平仄白铁无辜铸佞臣。仄仄平平仄仄平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6、意义相关上下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对联寻亲下面本是三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A、两袖清风存正气.1、琴棋书画自陶情•B、竹菊梅兰可养性2、莫愁两鬓霜雪寒•C、且喜满园桃李艳3、一间陋室遗书香对联口诀: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词类相当结构同,节奏相合仄对平。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生。再看对联有哪些形式?(一)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分为五类:工对、宽对、当句对、单句对、借对。1.工对(又称严对)要求“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王羲之的字太好,除夕门外要贴对联,写了N副对联都被人偷走.于是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么不吉利,当然没人敢偷了。岂料快到子时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每甲子是60年,“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2.宽对只要求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平仄基本相对。例如:长学苏秦锥刺股,莫作孙山身后郎。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3.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阮元题杭州贡院联。上联中言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一词二性。联中,言是名词,借其动词性以与笑相对,构成上下相对。上联中桂子香时和槐花黄后,下联中西湖月满和东浙潮来也构成工整的对仗。这就是自对。此联当得上雅、切二字。用西湖,东浙切杭州;用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切秋闱。下笔千言写贡生在闱内考试,出门一笑写出闱的心情,无不和贡院切切相关。4、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5、借对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苏小妹到京城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话说不尽,索性秉烛夜谈。苏东坡想起有人曾说过小妹才华过人,是女中豪杰,便想考考她,打算对对子。上联是: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一听,暗暗叫好,一时想不出下对。这时,月光下,丫鬟端来酒菜,准备给他们饮酒。苏小妹灵机一动,便有下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苏东坡听了下联,禁不住拍案叫绝。因为这幅对联,妙在上下联巧含“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引人入胜。(二)就上下联的语义关系来讲,对联大致可分三类:正对、反对、串对。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苏东坡也是一位写对联的高手。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个春节,他作
本文标题:高中对联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