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知识整合.
第六单元知识整合第26课:现代科学革命经典物理学发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在这种背景下,物理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革(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原因: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19世纪末以来的物理学新发现二、物理学领域的变革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相对论的主要内容:相对性原理与和光速不变原理在相对性原理中,爱因斯坦认为时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光速不变原理则认为光的传播速度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变的。(2)相对论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二、物理学领域的变革2、量子理论中的微观世界(1)主要内容:•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2)意义:•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对整个人类的思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练习:1、引发近代物理学革命的原因是:A、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B、物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了以太的不存在C、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D、相对论的提出练习:2、对这场物理学革命贡献最大的科学巨匠是:A、牛顿B、爱因斯坦C、普郎克D、玻尔练习: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它A、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B、揭示了时间、空间非绝对不变的属性C、借鉴了德国科学家普朗克的学说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练习:4、构成现代物理学基础的是:A、量子论和相对论B、量子论和牛顿经典力学体系C、相对论和牛顿经典力学体系D、电磁学和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练习:5、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笑着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相对论有悖于人民的日常生活C、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知名艺术家练习:6、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方面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A、牛顿B、爱因斯坦C、爱迪生D、普朗克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遗嘱执行者用歌德悼念席勒的诗结束了那朴素的葬礼。他的主治医生贺维博士认为如此伟大的大脑,应该进行研究,所以他便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保留了下来,并切成200片带走。但至今没有结论。资料: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重点:计算机、生物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概况和意义。改变世界的高新技术网络技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互联网问世生物工程技术1970年生物工程技术形成1990年“登月计划”正式启动1997年,克隆技术成功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着陆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堂训练: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人类以往的发明,最明显的不同是:A、能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力B、能部分代替人脑,进行脑力劳动C、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D、能迅速地推广到世界各地2、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向是:①存储量更大②体积更大,便于存储量增加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④体积变小,更轻便实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当堂训练: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计算机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战争的需要B、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C、计算机发明后将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D、网络使世界各地的距离缩小了当堂训练:4、有文章指出:“美国领先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推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这说明: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当堂训练:5、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技术是:A、细胞工程B、遗传工程C、转基因技术D、克隆技术当堂训练:6、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开端的是:A、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C、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D、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当堂训练:7、目前,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①苏联②美国③中国④日本⑤法国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当堂训练: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标要求: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课堂小结:新中国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研制成功“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取得成就的原因国家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家们自身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影响增强了综合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附:“两弹元勋”邓稼先1964.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2.两弹一星的意义:。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66.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67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1975.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1.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2.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1983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一亿次的计算机。1997年“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30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当堂训练:1、建国后,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C、工人、农民的大力支持D、美国的慷慨援助当堂训练:2、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A、核武器研制成功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C、“银河-1”型机问世D、“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当堂训练: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只用了:A、2年多时间B、4年时间C、4年多时间D、7年多时间当堂训练:4、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A、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B、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C、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D、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当堂训练:5、我国科学家研究杂交水稻的动机是:A、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B、攻克世界级难题C、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D、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当堂训练:6、标志着我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是:A、1978年巨型计算机研制工作开始起步B、1983年“银河-1”巨型计算机诞生C、1993年“银河-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D、1997年“银河-1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当堂训练:7、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A、研制氢弹成功B、“东方魔稻”C、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扫盲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1、扫盲教育:①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党和政府重视扫盲工作2、义务教育:①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3、高等教育的发展:①“教育大革命”和“文革”对高等教育的破坏②“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3.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白卷英雄”张铁生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忠于农业生产,繁重的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因此考试期间对着几何题和今天的数理化题只有瞪眼的份,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愿意遵守纪律,老老实实退场。对于那些这些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我是极反感的。考试被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了自己而钻到小屋子里去,那是过于利己了。……自己的政治面貌、家庭和社会关系等都清白。我没有按要求和制答卷,我并不觉得耻辱,我感到荣幸的是,我是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的推荐之下,来参加这次学习班的。练习: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宗旨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C、教育配合国家经济建设D、十年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练习:2、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扫除文盲,因为文盲大量存在:①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②不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③最基本的人权无法落实④无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练习:3、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A、素质教育B、高等教育C、初等教育D、义务教育练习:5、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A、使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量减少B、许多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很大混乱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D、教育上的“大跃进”导致高效率教育齐头并进练习:4、1958年,“大跃进”对教育产生冲突,在“教育大革命”的口号下,教育的核心改为:A、以扫除文盲为重中之重B、以培养各类人才为目标C、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D、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练习:6、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A、1957年的反右运动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D、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练习:7、粉碎“四人帮”后,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是:A、新时期教育方针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知识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4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