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大气环境)
1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第六部分大气环境执笔王鸫课时10课型自主2节展示8节设计时间复习内容综述考纲解读1、从考查内容来看,①侧重于考查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保护、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近地面大气特点。②侧重于考查对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纬度分布及移动特点对气候特点及原因分析等主干知识。③侧重于考查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等主干知识。2、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从命题形式上看,本专题的考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均会出现,以选择题为主,而且往往与大气环境知识联系密切的知识点结合在一直进行考查。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往往以某一区域或等压线、等温线图、降水量等图表形式考查。复习目标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特点、原因。理解大气对流层的气温递变规律和原因。2、掌握大气的热状况,完全理解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3、学会通过等压面或等压线来分析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空气的水平运动,并分析不同性质的下垫面状况下大气的环流形式。4、区别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三圈环流,掌握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不同大气运动形式的成因及其所产生的天气和气候特征,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天气和气候现象。5、掌握并记住各种天气系统的区别和各自带来的天气现象。学会判断天气系统。6、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7、掌握我国的气候特点和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复习重难点1、掌握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掌握理解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原理。4、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掌握我国的气候特点。2教学过程设计本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和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情景创设及引导点拨,引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依据这一思路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需六课时及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启发导学(1)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2)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2、自主探究质疑(1)教师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读教材内容,自查资料、自主探究。(2)引导学生对本部分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并能达到简单的分析应用。(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思,边学边问,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3、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鼓励各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可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主探究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来集中通过这一环节解决。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3)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要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4、课堂展示、能力提升(1)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讲解式展示问题进行讲解,其它小组可对其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也要参与到补充或质疑当中。通过讲解展示使问题在各组间进行了研讨探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2)教师选定学生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背诵式展示问题进行展示,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或鼓励,以督促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以夯实基础。5、重点讲评、拓展延伸(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探究展示的情况,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概括。(2)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要联系典型试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3)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应用能力。6、自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1)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首先反思在本部分内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感受或经验、教训等,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实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果。(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行反思归纳,建立知识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从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及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去反思总结,从而通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能力。(3)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反思总结本”、“备忘录”等来强化这一环节。3小组自主课问题反馈4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基础知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氧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材料;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有保温效应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水汽水汽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垂直分层高度分布主要特点原因对流层低纬17~18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对流动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中纬10~12km高纬8~9km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km①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高层大气对流层顶到2000~3000千米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学生自主解答学案的问题。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湿地的定义大家要认真读清,联系实际去理解。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补充: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①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基本了解和能达到简单的分析应5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逆温;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人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②危害: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用,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1、教师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板书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2.大气的垂直分层:补充: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反思6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基础知识:大气的热力作用二、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2、大气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总结过程: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②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③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举例: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2、小组代表登台阐述观点和论据。3、其他小组补充、修改。1、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理解。2、教师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7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气温问题补充:气温问题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2、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大于高地(山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年变化:地面性质太阳辐射最强月气温最高月太阳辐射最弱月气温最低月年较差大陆6月(12月)7月(1月)12月(6月)1月(7月)大海洋6月(12月)8月(2月)12月(6月)2月(8月)小气温年较差:高纬度大于低纬度3、气温的水平分布(1)受地球球体形状影响,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2)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高于海洋,冬季大陆低于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3)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4)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5)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30°N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份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份的西伯利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视觉感受加强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学生集中识记。通过阅读、分析、从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反思8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1、基础知识-----气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大气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4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