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林一山创办长江工程大学
编者按:感谢崔志豪同志在病中为我们赶写了这篇长文,为林一山治江思想研究留下了宝貴的史料,本刊特辟专栏“杏坛留芳”予以发表,以飨读者。林一山同志素以尊重科学、爱惜人才称著。他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和支持下,开创了新中国流域机构办大学的先河,为我国水利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50年前进入长江工程大学的同学,已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并且有1/4的同学会师三峡,这也正是林老创办长江工大的初衷。我们热切地希望当年工大的师生为本刊源源賜稿。林一山创办长江工程大学一一纪念长江工大创办50周年图、文/崔志豪长江工程大学创办缘起办校缘由:长江水利建设,尤其是三峡工程建设,急需科技人才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视察长江,从武汉至南京途中,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长江的汇报后,明确赞成修建三峡工程。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12月中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武汉至广水途中的火车上,听取了林了山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促进了对三峡工程的研究工作。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描绘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壮丽宏图,为三峡工程推波助澜。1958年1月党中央“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听取了林一山和李锐关于三峡问题不同意见的汇报,提出对三峡工程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并委托总理周恩来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工作。2月26日至3月6日周恩来总理率团视察长江,查勘中主持了讨论会并作了总结。3月23日,周恩来在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经会议讨论,25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4月5日经中央政治局正式批准。这是三峡工程第—个纲领性指导性的红头文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最根本的依据。就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情况下,周总理在1958年提出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建立一所大学。1959年,周恩来又问林一山办了大学没有。林一山遵照周恩来指示,根据长江水利水电建设,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提请有关部门批准长办创办长江工程大学,并明确林一山兼任校长。筹备工作:1959年底着手筹办,由长办组织部门负责,成立了工大筹备处,下设教务组、总务组、招生工作组,1960年正式开课“舔北京饭店的碗底”筹办工作当务之急是招生。但这所新办的大学,未能纳入当年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计划中,后经国家有关部委的同意,长江工大可以在高考录取结束后扩招落榜生。林一山认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大部分是优秀的,究其缘由,首先是他们挑选了高考成绩最优的学生入学。林一山根据生源的现状,要求:“长江工大的新生可以从高考落榜生中,精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青年入学;对于招生对象的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可以放宽限制,但必须注重本人的政治表现。”并果断决定从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的上海、湖南、武汉等地区招生。当时,高考制度有两个问题:一是片面突出政治因素和家庭成份,将许多高考成绩优秀而出身不好的青年拒之门外;二是只凭考分划线,不重视对考生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致使具有良好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落榜。因此林一山指示,招生时要重视学生的素质,精选学生。有人讽刺林一山是“舔碗底”。林一山则诙谐地说,“我是舔北京饭店的碗底”。意谓大户人家吃剩下的也有美食佳肴。由于林一山的睿智、远见和胆识,把那些“不宜录取”的青年招进了长江工大,从而改变了这批学生的人生。长江工大招收的新生中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竟有一半以上,这种情况,在当时全国的几百所大学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恐怕也只有林―山敢于冒这种政治风险。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对口设置创办长江工大是考虑到长江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当时长办主要技术单位如水文处、勘测处、规划处、枢纽处、施工处、机电处及科学院等进行对口培养。全校设水文、地质、水工、水电、工力等5个系,又分别设置了共12个针对性较强的专业。例如我亲自参与的水工系的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就是根据长办枢纽处、规划处和施工处的需要而设置的。为了办好这些对口专业,我们在组织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由对口生产单位与学校水工系成立系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枢纽处总工程师吴康宁同志担任,规划处、施工处及长江工大水工系均派人参加系务委员会。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和师资力量安排,均由系务委员会负责。在师资上,相应建立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生产单位根据教学的需要抽调一部分既有一定理论水平与生产经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有关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以及提供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现场和有关的科学技术资料与物资设备,为现场教学、实验课开设与教学生产实习准备必要的条件。办学方针林一山提出:要把长江工大建设成一所“抗大式”的大学,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三八作风”作为建校方针。林一山的教育思想确实与众不同,当时他提出了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即长江工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赶清华,超清华。林明确要求:长江工大培养的毕业生,其思想水平、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都要全面超过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林一山的雄心壮志,是有一定的根据的。这就是充分发挥机关办学的有利条件。长办能够提供一批大中型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即“万里长江是课堂之美称;长办各部门拥有的生产设备、科研仪器、技术资料,能够为长江工大现场教学、科学实验、生产实习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长办拥有经过长期工程实践、数以千计的优秀工程师,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有较高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水平,既善于运用理论来解答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又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且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许多老师还是全国水利界有一定声望的前辈。如早已闻名教育、水利界的资深教授和专家的李荣梦副校长和曾任萨凡奇博士翻译、长委高级技术人员的李鸿宾工程师等。根据林一山指示精神,长江工大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即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水工系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对口分为3个班,其中水工甲班对口枢纽处,班主任暂缺,辅导员是孔繁涛。水工乙班对口规划处,班主任是刘唯正,辅导员是陈渭韬;水工丙班对口施工处,班主任是蒋子德,辅导员是柳美仁。这都是对口生产单位派来的专职人员。后来水工系增设了政治干事和教育干事逐步替代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校党委设有政治处,下设学生科、团委和理论教育科,专门从事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观点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六年的教学实施情况1956年秋,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工系,由于此前曾听过林一山的报告,被伟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所吸引,故在分配表上填报长委会。我是那么幸运,不仅分配到长委会,而且安排到水工室三峡科,从此我就与三峡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在老同志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三峡坝址比较中的美人沱号坝址、即伍相庙坝址的枢纽布置工作,并在专业组长陈济生、朱志新的带领下,由我直接向长委总工程师、苏联专家汇报。工作不到5个年头,1961年初,我就被点名调入长江工大水工系任教育干事,成为一名兼职教师,负责编制“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的教育计划,组织教学实施,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负责组织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还兼任该班的结构力学讲课和辅导工作,直到学生1967年毕业分配。下面结合我的本职工作对6年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回顾。学制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拟定如何制定教学计划,也有一个过程。林一山曾提出“以横带纵,纵横交错”的设想。横是指专业,纵是指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以工程实际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除一些必要的基础课以外,其他课程均不单独开设,而采用相应的穿插办法。根据这一设想拟制的第一个教学计划是采取一门主课、两条主线的办法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门主课是《大中型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即用生产程序,按初步设计报告的篇目,采用工程实例(但不局限某一水利工程)来组织教学。两条主线:一为水文学、水力学、水利计算、动能经济、水电站;一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及砖石结构、土力学、水工建筑物。这一大胆改革的设想,如能付诸实施,必能取得积极的效果。问题是需要大量的知识全面而理论基础扎实的技术人员来编写相应的教材,而编写这些教材又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当时我们已编写了《工程地形、地质自然条件》和《水文水利计算》,但未能如期开课;后续课程《工程力学》正在着手编写,又由于时间过紧,无法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而未成。这时正值国家教育部门发出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指示,强调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完善性。据此,我们一方面参照有关高等院校水工建筑物专业规定的课题设置,修改我们的教学计划,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至少不低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林一山适时提出并动员我们从长办技术部门调到工大的—些任课教师去“夺教授的皮包”以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尽快地步入正轨;另一方面则重点落实充分发挥机关办学的优越条件,加强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这里,我还需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关于长江工程大学的学制问题。按规定为五年制,1960年开课,应该在1965年毕业。当时由于考虑要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和为渡过困难时期参加大办农业劳动等因素,曾考虑延长学制,未果。但实际是按六年制安排的。这是基于这批学生是按照专业对口培养的,预定毕业后全部分配在长办,可将参加工作后的一年实习期列入教学计划,作为毕业前在校实施。因此在校6年不算延长学制,仍应视为1965年毕业的五年制。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建校初期,学生来报到的时候,说这是一所“三无”大学。一没有校舍,二没有教学大楼和图书馆,三没有教授。这也算是—所大学吗?当时学校租用了黄浦路兵站的一栋楼房,作为临时办公、接受学生的唯一校舍。有条件的就开大课,不少班级干脆先拉到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现场教学条件就更艰苦,住的是工棚,周围一片荒凉。这也是后来有不少学生自动退学的一个原因。1960年在临时租用的校舍上课针对当时学生思想比较混乱的情况,长江工大的各级领导(校务委员会名单见另文),抓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要他们正视暂时的困难,看到事业的发展。告诉他们,长江水利水电事业的前景美好,特别是三峡工程。这样的不朽事业,能够参与其中,应引为骄傲。这样学生的情绪才渐渐平稳下来。长办领导为改善办学条件,1962年上半年决定腾出惠济路长委招待所作为长江工大的学生宿舍,后来又腾出长办大院新大楼四楼、五楼作为工大的教室和部分办公室,并建立了物理、化学、地质等实验室和图书馆,教学设施渐成规模,教学秩序亦趋正常。有学生回忆说,那时学生的生活有点半军事化:每天早上6时,广播站的开始曲一响,同学们就迅速起床、整理内务和洗漱,然后到4楼平台上集体做早操;40分钟的自习后,到楼下餐厅打早饭在宿舍用餐;大约7:30时,到长办大院上课的男女同学排着队,熙熙攘攘地行进在1000多米长的惠济路、永清街上,成为当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上午,有两门大课,4个课时。下午,一般在宿舍做作业或自习,任课老师到宿舍为同学辅导或答疑。下牛4时后,有一个小时的文娱体育活动时间,一批体育爱好者就会拥向宿舍区的小操场上打球、健身;有时男女学生还集体到长江游泳。晚上,一般在寝室或阅览室进行二三小时的自修;10点准时熄灯。每天的学习与生活既紧张、又充实。由于学生课余文娱体育活动比较活跃,1963年成立了长江工大文工团、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等。在武汉众多高校中,长江工大虽是机关办学,只有几百名学生,却连夺文艺演出第二名,篮球赛第四名,排球赛第五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师生至今难忘。1963年校文工团创作演出大合唱《雷锋颂》。作词:周信、盛平章;作曲:杨大明、盛平章;指挥:杨大明1964年长江工大男排队参加武汉市高校排球赛长江工大基干民兵打把归来在部分学生面临清理、工大車命精简时,林一山
本文标题:林一山创办长江工程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