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课堂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道不等式习题探究课的课例研究
1在数学课堂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道不等式习题探究课的课例研究摘要:让学生尝试和探究、合作和交流、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促使学生思维的充分开放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发现真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勤于反思——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能力.关键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课例研究的背景目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的知识接受的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立“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且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二、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1、探索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途径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三、课例的教学过程1.抛砖引玉,做好铺垫[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用,本节课我们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深化和探究.高一第一学期课本第58页例4:若a、bÎ,且a+b=1,那么,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学习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生1]:∵a、bÎ,∴,∴,∴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设计反思从课本例题出发引出课题,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既复习巩固知识点,又为后续问题的展开打好基础.在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中,使学生思维渐入佳境.2.循序渐进,拓展思维[师]:好!本题是基本不等式的运用.将上题结论变换一下:若a、bÎ,且a+b=1,那么.【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生2]: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不错![生2]在例4的基础上得以证明.大家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生3]:(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4]:(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5]:∵,∴(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真棒![生4]、[生5]用了整体代换,代“1”法很巧妙.接下来,大家把思路打得更开一点,能否运用不等式以外的其它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予引导】[生6]:∵a+b=1,∴b=1-a∴(当a=b=时等号成立)[师]:利用函数的思想证明不等式的问题,好![生7]:令a=cos2q,b=sin2qqÎ(0,p)当q=时即a=b=时等号成立[师]:进行三角代换,妙![生8]:3设ab=ta+b=1则a、b是方程x2-x+t=0的根∴D=1-4t³0即t£,∵a、bÎ,∴0T£∴t=,∴(当a=b=时等号成立)[师]:想到方程的思想,妙!设计反思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能达到求新、求异,优化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地目的.进一步扎实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拓广知识面,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发散性思维辐射到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开阔思维.3.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师]:接下来,我们将上述命题条件不变,还能得到哪些结论?(不必证明)【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适时提示和启发】[生9]:(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1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11]:(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1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13]:(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很好,同学们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了许多正确的结论,使得你们对这道题目的广度有了更多了解.[生14]:我得到的结论是(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由此我结合[生11]、[生13]的结论,猜测:(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太令人激动了,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生14]从次数逐渐升高(纵向发散思维),得到一个一般化的结论.大家观察其它形式,不妨从纵向继续思考.[生15]:我得到的结论是(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生16]:我也得到一个结论:4(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非常好,结果还不仅这些,希望同学们回去继续思考.可喜的是同学们积极参与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用你们的聪明和智慧获得了许多新的结论.其实,发明创造就在你们身边,只要大家勇于探索,就会有更多的惊喜出现.设计反思除了一题多解,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外,还通过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变式、延伸,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摆脱形式上的束缚,对问题的本质作深刻、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符合要求的结论.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活跃思维,发现规律.4.反思小结,延伸思维研究性作业:(1)反思课堂所探索的成果,并任选一个角度写成研究性报告.(2)将命题“若a、bÎ,且a+b=1,那么.”推广为一个一般化的命题(横向发散思维).即若a1、a2、…anÎ,且a1+a2+…+an=1,推广上述命题,能得到什么结论?并予以证明.【学习方式:让学生撰写反思报告及独立自主探究】设计反思通过反思总结和研究性作业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归纳与猜想、延伸与拓展中,从广度及纵向、横向发散思维,体会数学公式的结构美,逬发出探索求异的火花.设立“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学习活动,加深对数学实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四、课例研究的成果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还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加上数学学科高度抽象的特点,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本.学生自己能学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新旧知识有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本课例采取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尝试和探究、合作和交流、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促使学生思维的充分开放.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本课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本课例第二环节——改变结论之后的一题多解,既开阔学生眼见、体现数学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本质.教师不是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现成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多角度、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一题多解中不但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基本解题技能,同时这几种方法是对数学解题方法的一个总结,吃透这些方法,就相当于掌握了中学解题基本方法与思路,意味着能解决不少类型的题目.学生探究学习在本课例中主要表现为“活”与“动”:“活”表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方面,先独立思考各种解题方法,在山穷水尽之时,再小组讨论,共享解题方法并互相取长补短;“动”表现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积极动脑、动5手、动眼、动嘴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与情感的交流.第三环节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写出其它结论,启发学生思维,探究规律.让学生明白解题后的反思、探究,可以为自己提供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2.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思考问题的途径不尽相同,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程度也各异,因此第二环节一题多解时,既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在山穷水尽之时,安排小组交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成果及解题中遇到的困难,取长补短,在“尝试——失败——再尝试”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深化探究能力.不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多方位的合作交流.第三环节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写出其它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难度稍大,因此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不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进入一个高潮.师生互动是教学的中心,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及讨论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还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存在地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的“问”要恰到好处,通过“问”或“答”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启发学生积储的信息,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3.发现真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再创造”.本课例第三环节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写出其它结论,既发散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从纵向推广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同时突出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思想,这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发现结论、得出创造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学到了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实质就是一个“高级规则”,它使学生能够解决相似类型的其它问题.研究性作业中,命题的横向推广,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发现规律.使学生掌握今后发展中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4.勤于反思——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能力课例的结尾让学生意犹未尽,设立“数学文化”学习活动,通过写研究性报告,培养学生反思自己数学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产生新的发现,构建知识体系.课后的“数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目的进入新一轮的独立自主探索过程中.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通过变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利用有形和无形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体验和创新的乐趣.学生也不能是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而应该是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与老师共同建构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参考文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喻平,如何评课:数学教学内容组织层面的透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黄桂福,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得探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6.10
本文标题: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课堂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道不等式习题探究课的课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5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