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必修1-3和选修1和4)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必修1-3和选修1和4)目录高考能力要求……………………………………………………3页通史知识体系时序…………………………………………4—5页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6—27页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28—55页第三部分世界历史……………………………………56—112页高考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材料(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4)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5)了解历史事实,分析结论(6)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7)客观叙述历史事物(8)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9)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10)运用论证、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1)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12)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通史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时序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思想)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强调国家大一统(政治、思想)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调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中国近代史时序一、晚清政府(1840---1912):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2.“两半”社会的形成和近代探索(1860--1901)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覆亡(1901—1911)二、民国时期(1912——1949)1.北洋军阀(1912---1927):(1)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15袁世凯专制和军阀分裂)(2)新文化运动(1915)和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3)国民革命运动发展和失败(1924---1927)2.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1)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2)抗日战争(1937---1945)(3)解放战争(1946---1949)中国现代史时序(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2)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4)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今)世界近代史时序1、15-16世纪,早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美、拉美革命)3、19世纪初-70年代,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4、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世界现代史时序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解决危机的方式: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专政。2.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3.20世纪40年代中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及解体;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化的加强;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高中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传说神农氏是我国农业的始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原始社会后期,我国进入青铜时代。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和商朝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度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大举实行分封。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以王都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异姓诸侯国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属国,还有一些新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殷商旧族。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并承担各种义务;在军事义务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还有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的义务。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历代的周王都是大宗。历代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历代的卿大夫和士也是如此。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宗法关系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3)礼乐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3.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等。末、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方块田,呈“井”字形,故称“井田”。井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市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官府服务。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形势(1)王室衰微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西周时期结束。春秋时期开始。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选修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袁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东迁后周王室的直接辖区不断缩小,财政收入减少。此时.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世卿世禄制是宗法分封制下的产物,造就了一批社会寄生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走到了尽头。与此同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2)诸侯的争霸和改革一些强大的诸侯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选修1】各国的国君也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因此,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在各国相继发生了。在齐国,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实物税。还有鲁国实行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2.战国时期的形势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选修1】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李悝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又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李悝还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3.秦国的商鞅变法(1)变法的背景和变法的开始【选修1】战国初期,泰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迭《求贤令》,广纳贤士,商鞅就在这时来到秦国。商鞅(约前390_前338),出身于卫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从小喜爱刑名之学。为实现抱负先到了魏国,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很器重他,临死前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公叔痤告诫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杀掉他,免得被他国任用而威胁魏国。但惠王不听,商鞅既没有得到任用,也未被杀,商鞅只身入秦。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2).主要的变法措施变法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的措施。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下,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以强化统治。第三.废除井田。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第五,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县令由国君任免。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强化了中央集权。第六,统一度量衡。在泰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第七,加强思想控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与商鞅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加强恩想文化统治。(3).变法的成效和结局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变法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商鞅为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不惧权贵,执法如山。太子的师傅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对太子的师傅施以刑罚。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唆使秦惠文王(即太子)发布逮捕商鞅的命令。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通史复习(必修1-3和选修1和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6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