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第1页,共5页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1)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第2页,共5页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④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第3页,共5页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①余是.以记之。②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附加: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⑶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⑨唯利是图。(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第4页,共5页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附加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