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年级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第1页共8页高二年级历史期初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3.《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4.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旅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5.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部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第2页共8页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的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7.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③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④8.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井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9.《世界通史》载:“(俄国)临时政府的表现证明它无力处理它面临的问题。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似乎并不理解战争所造成的新情况……。”这里的“新情况”包括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②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③人民要求和平与面包④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军队A.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10.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1.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A.实行西欧统一自主的政策B.彻底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D.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1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①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②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③刺激了经互会的成立④标志着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美国众议员的选举规定是:第3页共8页①由选民直接选出②由各州议会选出③人数与该州人数成正比④须经总统批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③④1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有①玄奘西游已到达印度②印度对唐朝一无所知③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闻名遐迩④玄奘西游增进了印度和中国的相互了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15.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①增加了就业渠道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④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17.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此大臣A.属于洋务派B.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C.属于顽固派D.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18.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指A.占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19.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今年是农历虎年,下图以“虎”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其中小篆是第4页共8页20.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列强由此获最惠国待遇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D.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2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2.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B.中体西用的观点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还政于民的主张23.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燕王B.广阳郡守C.幽州牧D.范阳节度使24.图7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下列对北大校徽理解正确的有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④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者的共同点有①反对盲从②倡导自学③体现了人文主义④强调自我完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6.英国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对这项条款产生影响的思想家是A.斯宾诺莎B.洛克C.伏尔泰D.孟德斯鸠27.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秦始皇统一全国B.丝绸之路的繁荣C.佛教的迅速传播D.北魏孝文帝改革28.“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第5页共8页这句话应出自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29.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组织30《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与群臣讨论定都问题时,大臣娄敬提出:“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此处“天府”是指A.关中平原B.成都平原C.汉中地区D.华北平原二:材料题(31题21分,32题19分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材料二】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文学、艺术、政治方面。【材料三】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出身于中产阶级的鲁滨逊独自一个人漂流到荒岛上征服了一些土人并以总督自居的故事。他坚信自己的力量,具有实干精神和创业意志。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发表了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了少年维特颂扬自然,热爱淳朴的农民和儿童,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的精神。18世纪的法国启蒙剧作家博马舍写出了世界名剧《费加罗的婚礼》,剧中主人公费加罗是个仆人,他对主人伯爵老爷说了这一段独白:“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使过一点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请回答:(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开的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是什么?(3分)(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一、二,分别从经济、政治、科学和思想等方面说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出现前的“西欧历史变化”。(6分)(3)启蒙运动中的“这些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文学、艺术、政治方面。”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在文学方面的反映(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艺术和政治方面的反映(2分)。第6页共8页(4)依据所学
本文标题:高二年级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8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