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一必修二第14课教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课标解读】课标阐述: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标领会:突出五个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及其胜利意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得失;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单元备课】一、内容阐述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这种对话不是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西方资本主义创新的对话,都能够给予我们借鉴和启发。1900年以后,世界逐渐进入现代史。现代社会有两种典型的经济模式: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简称“苏联模式”。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简称“美国模式”或“西方模式”。而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简称“中国模式”。这些经济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第三、四单元的主要内容: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二、多元史观解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观点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比较中国、苏联改革成败及教训。分析苏联解体的内因、外因、教训,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问题。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本课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这种对话不是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自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后,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与实践,这无形中是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是一个提问者,虽然他本人不能再作任何回答,可是无数的理论家与实践家们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著作中引经典据,试图解答现实问题。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2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述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重难点突破】重点:新经济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本课设计】本课以“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列宁与俄国国情的对话”“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邓小平与马克思的对话”等几个环节,探析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了解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展示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家们对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永恒思考。【教学过程】导入语导入:有一位哲人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一堂课的对话与交谈,了解历史上的伟人们就“什么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永恒的话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展示课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师: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他们马上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当时人们满腹疑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岳麓版教科书提供了这样一段材料。展示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那么,革命胜利后列宁等人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将遇到什么困难?展示材料: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原料缺乏。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有时连一点食物也得不到。学生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武装叛乱,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学生归纳:1、背景:“战时”2、内容:“共产主义”33、特点:国家控制(计划)4、影响: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师:列宁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马克思的设想。列宁在俄国并不发达的经济基础上,“提前”实践马克思提出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的设想,并且还实践了取消商品经济。这一政策更被认为是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捷径”。新经济政策:1921-1929对话二:列宁与俄国国情的对话材料一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学生归纳: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2、内容:核心“固定的粮食税”3、特点:“新”在什么地方?利用“商品与货币关系”等资本主义市场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调节)★综合探究这一特点是如何从内容中体现出来的?农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允许自由贸易;4、影响:4实践: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理论: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所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师:新经济政策发展了经济、得到人民拥护的情况下,却有人质疑苏维埃政权的性质。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富农、资本家,一些布尔什维克党员受不了这一反差,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破灭了。列宁对这个问题也再次进行了深入反思,这也使得列宁用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生产力、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受到了动摇,历史的发展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材料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列表分析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斯大林体制:1936-199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话三: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材料一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材料二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斯大林材料三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思考:斯大林体制确立的国内背景是什么?确立了怎样的建设思想?学生总结:①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5②斯大林个人因素。(追求形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速度)内容(表现):经济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特点:“高度集中”“计划”四、感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成了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但这一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却以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画了一个圈。对话四:邓小平与马克思的对话展示材料: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师生总结:(1)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主要指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因为列宁主张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模式僵化”是指斯大林体制的模式化和固定化。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且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不允许变更。(3)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没有解决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师: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1)在经济建设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在经济建设中要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3)要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关系。(4)要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练习反馈】(典型史料题)1.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56年以后排除D。【答案】C(史学方法题)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
本文标题:高一必修二第14课教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8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