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第五分册)(2013年11月)(定稿)
1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3-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共80分,做在答题卡上。)1.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A.乾隆皇帝B.嘉庆皇帝C.道光皇帝D.咸丰皇帝2.“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B.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C.烟草传入中国的盛况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3.下列条款最能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目的的是()A.割香港岛B.巨额赔款C.协定关税D.开辟租界4.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以下材料最具史料价值的是()A.邓廷桢关于鸦片战争的私人书信B.大型史诗电影《虎门销烟》C.魏源著作《道光洋艘征抚记》D.《清诗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5.“1841年5月,广东民众在《尽忠报国全粤义民谕英夷檄》中,振振有词地问道:‘尔已称厉害,何以不敢在林公任内攻打广东?’”。即他们认为只要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罢官,英国绝对无法赢得鸦片战争的胜利。按照现在的史学理论,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史观B.循环史观C.文明史观D.英雄史观6.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A.学习西方文化B.针砭社会时弊C.注重经典考证D.批判理学旧说7.“中国以往的历史,多是朝代递嬗,很少显示出阶段性来”,1840年后,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中国历史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方式是()A.中西交流B.外敌入侵C.和平谈判D.工业文明进攻8.“道光年间集结上海的沙船3000余艘,咸丰年间减至2000余艘,(19世纪)70年代初仅仅存400余艘。”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准确的理解是()A.蒸汽轮船的使用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洋务运动的开展D.现代化运动的逐渐展开9.“1856年10月22日,英国兵舰越过虎门,次日向广州进犯,大炮隆隆,叶名琛安详地在校场看乡试马箭,置警闻于不顾。”对这里所说的“兵舰”与“马箭”的差异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B.中国闭关锁国带来的科技差距C.体现了中英武器的先进与落后D.中英之间生产力的差距在加大10.与《南京条约》相比,《天津条约》在通商口岸开放上更方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下说法与此无关的是()A.开设的通商口岸更多B.通商口岸的开放延伸到整个中国沿海C.开放通商口岸延伸到中国内地2D.天津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直接威胁京津11.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有()A、英、法B、英、法、俄C、英、法、美D、英、法、俄、美12.以下属于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的是()A.奕䜣B.曾国藩C.左宗棠D.李鸿章13.李鸿章在给别人信中写到:“中国积弱,出于患贫。西洋方圆潜力,数百里治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说明李鸿章()A.认识到中国贫弱的根源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端C.找到了西方强盛的原因D.认为洋务运动重心应该转移14.李鸿章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实际出现于()A.19世纪40、50年代B.19世纪50、60年代C.19世纪60、70年代D.19世纪70、80年代15.“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设立同文馆是被西方人诱骗了B.中国传统的制度和纲常伦理会被动摇C.同文馆中聘请外国人为教习,不合传统D.同文馆的开设证明了清政府官员的无知16.中国19世纪中期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特征是()A.资本主义性质B.私人经营C.使用机器生产D.产品完全投放市场17.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渐形成高潮。在传播西学方面,贡献较大的有()①各类新式学堂②留学归国人员③近代企业的附设学堂④外国传教士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18.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队中,由曾国藩创建的是()A.八旗军B.绿营军C.洋枪队D.湘军19.下列条约中,不在中国签订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20.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兴中会的成立C.《时务报》的创办D.“明定国是”诏颁布21.下列对“明定国是”诏书的表述,正确的是()A.光绪帝颁布此诏书,标志“戊戌变法”开始B.西太后颁布此诏书,标志“戊戌政变”开始C.康有为施行此诏书,标志“戊戌变法”进入高潮D.西太后颁布此诏书,标志“戊戌政变”结束2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光绪帝没有支持者B.维新派力量太薄弱C.西太后掌握实权D.顽固派力量太强大23.19世纪末一部译著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以“物竞”、“天择”、“竞存”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这部译著的作者是()3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24.甲午战争后把山东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是()A.英国B.德国C.日本D.法国25.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各国在华“机会均等”26.19世纪末,康有为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变法的实质是()A.开明地主和守旧官僚的斗争B.资产阶级和专制统治者的斗争C.传统儒学和君主立宪的斗争D.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27.“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这首歌谣反映的史实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28.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这里的“鬼子”是指()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日本军队29.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有关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C.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相互“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3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最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A.划使馆区B.拆炮驻兵C.严禁反帝D.设外务部31.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最终导致“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A.宣布“预备仿行宪政”B.派五大臣出洋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D.组建“皇族内阁”32.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33.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结束长期海外流亡生活,回到上海。轮船刚一靠岸,孙中山就被记者团团围住,有人问他:“您这次带了多少钱来?”孙中山回答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孙中山的“革命之精神”应该是()A.民主共和B.实业救国C.改良立宪D.民主和科学34.根据下列事件的归类标准,从A、B、C、D中再选一个()①成立南京临时政府②颁布《临时约法》③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A.成立同盟会B.武昌起义爆发C.清朝皇帝退位D.创办《民报》35.20世纪前期,中国某政府在建立时曾把下首歌词做为国歌广为传播:“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它很可能出现于()A.1911年B.1912年C.1927年D.1932年3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4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37.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朝统治被推翻D.《临时约法》的颁布38.鲁迅说:“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孙中山革命的起点是()A.建立中华民国B.建立革命团体C.建立同盟会D.提出三民主义39.“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这些历史事件用的纪年方法是()A.干支纪年B.年号纪年C.民国纪年D.公元纪年40.关于民族独立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问题:甲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只有先进行现代化,增强国力,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乙认为: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你认为哪一方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A.甲方B.乙方C.甲乙方都符合D.甲乙方都不符合二、非选择题(共20分,做在答题卷上)41.洋务运动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张文襄公全集》)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42.“不平等待遇”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问题:(13分)(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2)简要叙述在1840-1901年间,中国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13分)(请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展开叙述。)
本文标题: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第五分册)(2013年11月)(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9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