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
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瓯海中学叶向佐第五章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五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五章课时分配意见1、曲线运动1课时1、曲线运动1课时2、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1课时2、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1课时3、抛体运动的规律1课时习题课1课时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2课时3、抛体运动的规律1课时5、圆周运动1课时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2课时6、向心加速度1课时习题课1课时7、向心力1课时5、圆周运动1课时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2课时6、向心加速度1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7、向心力1课时共11课时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2课时圆周运动复习1课时整章复习1课时章练习1课时分析评估1课时共16课时第六章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六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六章课时分配意见1、行星的运动1课时1、行星的运动1课时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课时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课时3、万有引力定律1课时3、万有引力定律1课时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课时复习习题课1课时5、宇宙航行1课时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课时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课时5、宇宙航行1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课时共8课时章复习1课时章练习1课时章分析评估1课时共11课时期中考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期中考课时分配建议我对期中考课时分配意见共0课时1、期中考复习2课时2、期中考考试2课时3、期中考分析1课时共5课时第七章课时分配期末考课时分配《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期末考课时分配建议我对期末考课时分配意见共0课时1、期末考复习4课时2、期末考考试2课时共6课时模块共32课时模块共56课时新课程第五章目录2001版第五章目录1、曲线运动一、曲线运动2、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3、抛体运动的规律三、平抛物体的运动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四、匀速圆周运动5、圆周运动五、向心力、向心加速度6、向心加速度六、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7、向心力七、离心现象及其应用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七章课时分配建议我对第七章课时分配意见1、追寻守恒量1课时1、追寻守恒量1课时2、功1课时2、功1课时3、功率1课时3、功率1课时4、重力势能1课时习题课1课时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课时4、重力势能1课时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课时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课时7、动能和动能定理2课时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课时8、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7、动能和动能定理2课时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课时习题课1课时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1课时8、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复习评估1课时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课时共13课时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1课时习题课1课时整章复习1课时章练习1课时分析评估1课时共18课时新旧教材的比较(1)章节编排顺序的比较顺序基本不变,主要变化有:1、原第三节《平抛物体的运动》改成了《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抛体运动的规律》二节;2、原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改成第五节的《圆周运动》;3、原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改成了第6节的《向心加速度》和第7节的《向心力》;4、原第6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和第7节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改成了第8节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2)教材变化的意图分析第1个变化:“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从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变而来,所以看起来增加了一节内容,其实总课时数是没增加的,新教材这样处理,教学理念变化很大,实验功能和教学线索截然不同。“抛体运动的规律”的处理,第一,较注重体现抛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平抛运动的解题方法。第二,较注重跟数学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数学中的学习内容及其术语跟物理学融合起来。第三,拓展到斜抛运动,但应用的要求不高。第2个变化:第一,明确引入了平均和瞬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用到了极限的思想,明显提高了数学上的要求,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也不象以住那样仅限于匀速圆周运动。第二“转速”也是归类于研究一般的圆周运动的概念,只有“周期”这概念才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提出的,比较严谨,规范。第3个变化:第一,构建向心加速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本质含义。第二,努力突破用极限思想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困难;教材采用了“抓住要害,放慢过程,降低级阶,化解难点”的策略。第三,加强了向心力概念的教学,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就顺理成章了。第4个变化:第一,以前二课时,时间很浪费,目前增加了“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才一课时;第二,原来的题目有问题,拱桥问题是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现在写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更合理;第三,章节在此有所压缩,保证总章节变化不大。新课程第六章目录2001版第六章目录1、行星的运动一、行星的运动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二、万有引力定律3、万有引力定律三、万有常量的测定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四、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上的应用5、宇宙航行五、人造卫星宇宙速度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阅读材料:黑洞六、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一节行星的运动1、教材性质与地位(1)起始教材对全章起引领性的作用。(2)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铺垫性的作用。(3)知识容较少,但包含着的科学史料十分丰富。(4)教材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天体运动的。2、教学方法的选择以问题探究与故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3、探究点的设置(1)探究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焦点。(2)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建立的过程。(3)探究椭圆轨道特征。(4)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4、宇宙模型的构建与发展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教材性质与地位(1)属于科学过程教育的素材;(2)是探究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3)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的;(4)是一种演绎推理的结构。2、探究过程的设计(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问题的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猜想与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该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有关。简化模型:行星轨道按照“圆”来处理。演绎与推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定律进行计算。结论的得出: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1、教材性质与地位(1)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教材学习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知识;(2)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3)是一种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相结合的推理结构;(4)教材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与实验的检验。2、教学过程的设计(1)万有引力的猜想。(2)万有引力的检验。(3)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4)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1、教材性质与地位(1)是属于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内容;(2)是使万有引力定律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3)是使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4)教材的立意使学生感受用物理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魅力,激发探究未知世界兴趣。2、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1)实验室称量地球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3)预见并发现未知行星。(4)补充:冥王星为何出局。第五节宇宙航行1、教材性质与作用(1)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2)是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3)重点理解第一宇宙速度;(4)激发学生科学献身精神;(5)拓展学生科普知识。2、教学过程的设计:其知识上的核心问题还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1)宇宙速度:引导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物理意义,区别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2)在“梦想成真”栏目里,简述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3)在“科学漫步”栏目里,介绍黑洞概念的起源、人们对它的种种推测,科学家对于黑洞的理论研究以及黑洞的最新研究和观测结果,并明确指出在黑洞问题上经典力学不适用.目的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科学窗口,开阔眼界,启迪思维。(4)在“STS”栏目里,着重于展示航天事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补充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了解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等。第六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教材性质与作用(1)是全章的终结性教材,属于介绍性质的教材;(2)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与适用范围;(3)引领学生思考科学的价值观;(4)教材的立意使学生了解近代物理知识。2、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的思路按照物理学理论在三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进行。(1)从低速到高速的讨论中,介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知识;(2)在“科学漫步”栏目里,介绍时间、空间都与运动状态有关;(3)在宏观与微观的介绍中,使学生知道量子力学能够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4)在“弱引力到强引力”栏目中,引导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5)补充:简单介绍“宇宙大爆炸”模型建立,宇宙微波背景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在“科学足迹”栏目里,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新课程第七章目录2001版第八章目录1、追寻守恒量一、功2、功二、功率3、功率三、功和能4、重力势能四、动能动能定理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五、重力势能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六、机械能守恒定律7、动能和动能定理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8、机械能守恒定律八、伯努利方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新、旧教材内容比较(一)、追寻守恒量1、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本书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概念之前,即从追寻守恒时出发引入能量概念,并把这种物理思想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既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跟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吻合的。引入本节内容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树立能源观点,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也为了使整章知识的结构更顺畅。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如果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一般的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中,达到开阔思路、锤炼能力的目的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采用结合实验进行讨论教学的方法比较合适,但要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二)、功1、这节内容光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跟旧教材相比没什么变化,只是跟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结合得紧密一些而已,生活化的插图使课程生活化的味道更浓了。2、变力做功删去了旧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的“变力的功”。但作为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或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窗口,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3、功和功率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要尽可能“旧课新上”,适当地赋以这块内容以研究性的味道。4、不要刻意进行做功问题的习题训练,功的概念、功的计算问题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中逐步加深,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功率1、新教材提出了额定功率的概念。2、与生活中的汽车换档等问题挂钩,生活化的程度提高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新教材删去了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问题,这是由于这种情景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千万不要再去补充这样的习题,以免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4、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解决,理解公式FvP的物理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汽车通过换低档获得较大的牵引力,换高档获得较大的速度;测量人在某种运动或劳动中的功率等实例的分析,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重力势能1、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贯穿于教材编排的整个主线中,但这种思路到这节内容时才正式登台亮相。2、重力的功比旧教材介绍得具体多了,重力势能的引入铺垫得足够到位了。到这时,重力势能也已呼之欲出了。3、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渗透在其中,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以“心照不宣”的途径作为一条暗线出现的。在初中《科学》教科书中,十分突出功和能的关系,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给出“功是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而是在探究重力做功、探究弹簧的拉力做功和探究与物体的速度变化关系的过程中
本文标题:高中物理必修2实施教学后的感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9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