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物理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12012物理高考知识点和方法总结解物理计算题一般步骤思维方法篇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①用定义式:ts一v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v=VVt02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讨论: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v相等时,S追S被追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②若S追S被追、V追=V被追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追被追③若位移相等时,V追V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5.逆向思维法解题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7.用比例法解题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3.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1)上升最大高度:H=(2)上升的时间:t=(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2gVo(6)适用全过程S=Vot-gt2;Vt=Vo-gt;Vt2-Vo2=-2gS(S、Vt的正、负号2的理解)4.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V=ts==R=2fR角速度:=追及问题:AtA=BtB+n2π向心加速度:a=2f2R向心力:F=ma=m2R=mm42n2R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5.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1)运动特点:a、只受重力;b、初速度与重力垂直.尽管其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改变,但其运动的加速度却恒为重力加速度g,因而平抛运动是一个匀变速曲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等时性.(3)平抛运动的规律:以物体的出发点为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成立坐标。ax=0……①ay=0……④水平方向vx=v0……②竖直方向vy=gt……⑤x=v0t……③y=½gt2……⑥0xyvgtvvtanVy=VotgVo=VyctgβV=Vo=VcosVy=Vsinβ在Vo、Vy、V、X、y、t、七个物理量中,如果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证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平总位移的中点。证:平抛运动示意如图设初速度为V0,某时刻运动到A点,位置坐标为(x,y),所用时间为t.此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水平轴的交点为'x,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为.依平抛规律有:速度:Vx=V0Vy=gt22yxvvv'0xyvgtvvtanxxy①位移:Sx=Vot2ygt21s322yxsss002gt21tgttan21vvxy②由①②得:tan21tan即)(21'xxyxy③所以:xx21'④④式说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此时沿抛出方向水总位移的中点。7.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是矢量式)或者Fx=maxFy=may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独立性(4)同体性(5)同系性(6)同单位制8.万有引力及应用:与牛二及运动学公式1思路:①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②F心=F万(类似原子模型)2方法:G2rMm=man,又an=r)T2(rrv222,则v=rGM,3rGM,T=GMr23(3)中心天体的质量M和密度ρ由G2rMm=mr)T2(2可得M=232GTr4,ρ=2333TGRr3R34M当r=R,即近地卫星绕中心天体运行时,ρ=2GT3轨道上正常转:F引=G2rMm=F心=ma心=mmRv22R=mm42n2R地面附近:G2RMm=mgGM=gR2(黄金代换式)mg=mRv2gRv=v第一宇宙=7.9km/s题目中常隐含:(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这时可能要用到上式与其它方程联立来求解。轨道上正常转:G2rMm=mRv2rGMv【讨论】(v或EK)与r关系,r最小时为地球半径时,v第一宇宙=7.9km/s(最大的运行速度、最小的发射速度);T最小=84.8min=1.4hG2rMm=m2r=mrT224M=2324GTr(恒量23Tr)T2=2324gRr2T3G(M=V球=34r3)s球面=4r2s=r2(光的垂直有效面接收,球体推进辐射)s球冠=2Rh3理解近地卫星:来历、意义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r最小时为地球半径、4最大的运行速度=v第一宇宙=7.9km/s(最小的发射速度);T最小=84.8min=1.4h4同步卫星几个一定:三颗可实现全球通讯(南北极仍有盲区)轨道为赤道平面T=24h=86400s离地高h=3.56x104km(为地球半径的5.6倍)V同步=3.08km/s﹤V第一宇宙=7.9km/s=15o/h(地理上时区)a=0.23m/s25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6卫星的能量:r增v减小(EK减小Ep增加),所以E总增加;需克服引力做功越多,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地球表面半径6.4x103km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月球公转周期30天力学助计图有av会变化受力解物理计算题一般步骤1.审题:是解题的关健,明确己知和侍求,看懂文句,弄清题述物理现象、状态、过程。挖掘隐含在文字叙述中的条件,从语言文字中挖掘隐含条件(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如:光滑,匀速,恰好,缓慢,距离最大或最小,有共同速度,弹性势能最大或最小等等)2.选对象和划过程:隔离体或整体(系统)、找准状态和准确划分研究过程(全过程还是分过程)。3.分析:对所选对象在某状态或过程中(全或分)进行: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做功情况分析及能量专化分析。有必要时画出受力、运动示意图或光路图辅助解答。定性分析受哪些力(方向、大小、个数);做什么性质的运动(v、a);及各力做功的情况等。搞清各过程中相互的联系,如:上一个程的末状态就是下一过程的初状态。4.依对象所处状态或发生过程中的运动、受力、做功等特点,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三把“金钥匙”)①牛二及运动学公式;②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③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等。注意:用能的观点解有时快捷,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可用以不同性质运动阶段的全过程。5.在依规律列式前设出题中没有直接给出的物理量,建立坐标,规定正方向等。依据(所选的对象在某种状态或划定的过程中)的受力,运动,做功特点,选择依?物理规规律,并确定用何种形式建立方程,有时可能要用到几何关系式.主干方程式要依课本中的“原绐公式”形式进行列式,有时要用到数学函数关系式或几何关系方程。不同的状态或过程对应不同的规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写出方程。并给予序号标明。结果原因原因56.统一单位制,将己知物理量代入方程(组)求解结果。7.检验结果:必要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是矢量的要说明其方向。选准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运动、做功情况分析,弄清所处状态或发生的过程。是解题的关健。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分过程,不同的过程中受力、做功不同,选用不同的规律,但要注意不同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物理量。有时也可不必分析每个过程的物量情景,而把物理规律直接应用于整个过程,会使解题步骤大为简化。一个过程,两个状态,及过程中的受力、做功情况。物理解题诀窍歌: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分解合成巧应用,平衡条件掌握牢。受力过程详分析,所列方程细推敲。a是桥梁,把运动学和力学来沟通。始末状态要分清,联系状态(量)心要明。零参考选取需巧妙,规律应用要活灵。变力做功莫怕难,功能关系尽开颜。状态清楚参量明,条件变化要分清。重力电场力相类似,联系对比巧应用。千难万难力学难,关健过好力学关。电路结构要分清,各路参量心要明。安培定则常使用,左力右电是规律。牛顿总结三定律,力学有三把锁匙。热力学有三定律,光学三条主光线。物理光学概念清,原子结构模型定。光电效应要理解,能级跃迁会应用。对联: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对象、条件、状态、过程。物理审题要认真物理条件要分清物理状态心要明定理、定律形式多如何选取要活灵成绩高低看基础决胜高考看平时物理解题中的审题技巧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通过审题分析,能在头脑里形成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以寻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题中给出什么;第二、题中要求什么;第三、题中隐含什么;第四、题中考查什么;第五、规律是什么;高考试卷中物理计算题约占物理总分的60%,(共90分左右)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高考计算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物理计算题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物理的成绩及总成绩,影响升学。所以,如何在考场中迅速破解题意,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许多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给同学们总结了几条破解题意的具体方法,希望给同学们带来可观的物理成绩。1.认真审题,捕捉关键词句......6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形条件,而应扣住物理题中常用一些关键用语..............,如:“最多”、“至少”、“刚好”、“缓慢”、“瞬间”等。充分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物理问题的条件..,不少是.间接或隐含的...,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隐含条件在题设中有时候就是一句话或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如“刚好匀速下滑”说明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恰好到某点”意味着到该点时速率变为零;“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但还有些隐含条件埋藏较深,挖掘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有些问题看似一筹莫展,但一旦寻找出隐含条件,问题就会应刃而解。3.审题过程要注意画好情景示意图,展示物理图景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等等。4.审题过程应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基本形式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对象模型”是: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如质点、光滑平面、理想气体、理想电表等;“过程模型”是: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有些题目所设物理模型是不清晰的,不宜直接处理,但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恰当的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解决。5.审题过程要重
本文标题:高中物理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0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