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思考摘要: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呈现向社会功能、外在灌输和物化标准三个方面的倾向,这里既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亦有社会外因的作用,本文针对日趋严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进行理性思考,从以人文本的目的观、以人的发展为知道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三个角度探讨矫正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基本思路。关键词:高等教育;功利化;成因;矫正思路一般来讲,功利指的是对利益的现实追求。放在高等教育领域看,便指高等教育忽视个体全面发展,一味强调社会服务功能,教育服从于经济发展,高校想方设法谋取物质利益,工具性质突显的一种倾向。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应是倡导的方向,而面对高等教育功利化日渐突出的现象,有必要对此种倾向做理性思考。一、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趋向变为大学为社会服务。而上个世纪初,此种功能只是美国州立大学的办学特点。上世纪中期,大学在国家经济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服务社会成为大学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伴随社会发展,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工具性表现出来。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高校工具性、功利性的特点也越发显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过度重视大学教育的实用功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活动,即人的活动。此外,教育也常被社会统治阶级、宗教机构等作用,被施予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本身的教育活动被主导,也留下了各色各样价值观的痕迹。大学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大学维持自我发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让大学因高贵使命和知识价值而受到特殊照顾。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不考虑社会需要,就必然会有其他机构代替大学,社会为其保障的物质基础也将不复存在。但是,许多高校一味追求数量、规模,不遗余力地追逐热门专业便是过于重视大学社会功能的功利化表现。另外,本科松散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碎片化的教学亦是缺少系统学习的后果。纷繁复杂的公共课、专业课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社会本位观的作用下,经典人文课程被技术性课程取代已然成为常见现象。价值教育缺失,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便无从谈起。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把课程一分为二、为三,化整为零,看起来实现学科通识化、文理交叉,但主干课不突出,过于细分,亦未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产生实质的影响。不少大学热衷于兴办自己的经济实体,忽视正常教学,盈利色彩浓厚的计划外办班提上日程,借扩大招生规模之际重启“双轨制”,或划出两种录取分数线,把不公平推向极致。大学逐渐变为职业培训所,也是受高校“服务社会”意识的影响。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大学生视野狭窄,基础性知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盲从心理突显,自省能力不足。有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无从用于培养人格、涵育精神、生成道德。许多大学生求学的内在动力俨然是追求职业技能,高待遇和高地位。有助于指引学生人格和美化心灵的课程在此种教育文化思维模式中往往被看作无用知识而被打入“冷宫”。人们普遍追逐的是在找工作中备受宠幸的实用技术型专业。职业培训所这个帽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套在了高等院校的头上。诚然,大学谋取发展平衡,广泛吸收外部资源,满足社会市场需要是必要的。但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群集的场所,还应当肩负产生、传播知识和真理、引导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职能。它既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适能力的组织也是一个不能等同于一般性而存在于社会的组织。(二)过于强调大学教育的外在灌输灌输式的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真理”的代名词是教育,本身就带有“宏观叙事”的成分。教育未来的目标是对学生贴近现实生活的关怀。社会角色被过早的强加上来,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被遮蔽这是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理想社会角色成为教学的模板,教育在此过程中迫使学生行为成人化,独立思想和个人品质没有培育的土壤,于是便有了各种外在灌输的情况——比如对外语考试的应付使得学生不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花更多时间,这种不合理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有就是学生个人潜能被过于严厉、缺乏宽容的大学教育体制所吞没,一考定终身使得学生被迫规规矩矩,不敢稍有越步。又如传统教学把学生一个劲地灌输,相互的交流讨论弃之一边,教学完全缺乏双向性,严丝合缝的教学组织使得学生只顾听课记笔记,完全没有空间独立思考。长此以往,积极主动地学生热情被打压,发展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不均衡的人格。再如,学校过于重视具体教学过程,规范好学生,强化考试形式和结果,对学生施加压力,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理想、动机和自我发展无从谈起,被动学习、考前突击成为主要模式。知识性的教学趋势掩盖了教师“德高为范”的职能。教育的本质和学生人格培养受到形式主义的严重影响。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缺失,发扬个性只是空谈。德育活动也流于形式,学生只求及格达标,真真切切的行为和习惯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三)过分热衷教育价值的物化标准人对知识的选择分成为个人、集群和社会三种不同的需要。教育应该着眼于哪一点,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人是复杂的,既有追求真理的高尚需求也有看重个人现实的世俗需要,而后者易引起教育的功利化选择标准。由此看大学教育,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表现明显——如考试、求职成为两种很现实的教学目的,这本身带有很强烈的功利倾向。如有些学生选课看重为自己未来发展带来的实用好处,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轻精神价值而过度重视物的价值,目光短浅只看局部利益。有用成为专业选择的标杆,缺乏整体发展的眼光看教育。对有“用”的积极主动,无“用”的马虎对待。这也催生了一批校园“实干主义者”,他们一味锻炼实践技能,甚至不惜耽搁学习,投机色彩明显,轻狂、浮躁是他们的标签。急于求成,甚至通过不公平的方式进行竞争,企图靠小手段来达成目的。又如“无形”的价值教育往往在评价高校教育质量时被忽视,能纳入评价体系中的只有“有形”的价值教育。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精英,但在功利化的大环境下,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二、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成因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日趋功利化的倾向,既有深层次文化根源的影响,亦有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二者合力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化内因文化是大学的特征,提倡文化的教育是每一种教育模式必须要有的。对高等教育功利化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而进行。作为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演化,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思想和行为规范中。在社会、经济等领域都有体现,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又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表现:1、感情化的人际交往重人情的生存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组成部分。这最核心、最稳定的民族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出现的主要内因。个体化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社会所强调的,中国人情至上的观念某种程度上体现国人规则意识薄弱,法制观念缺失的现状。这是感情化人际交往比较突出的特征。从两方面看,人情至上既有重视亲情的社会功用,但又由于过分突出,无法避免地使得实用至上的功利化思维占据主流意识形态。此种文化思维对整个社会有巨大而长远的影响。找关系、讲人情,成为国人生活的信条。这也体现着中国历来的国情。即使拼爹,拼同学以及各种腐败问题人人喊打,但此种观念意识依然在起作用。人脉广不广、关系硬不硬,成为人们尊敬、赞美的标准行为规范。高校、教师、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感染。促使他们在做出利益选择时,更多地倾向功利化的动机和价值观。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便是在此种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对高校功利化倾向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在关系、人情泛滥的表象下,规则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其原始的动力。人人表面上都打着为国家社会利益发展的口号,其实背地里都着眼于个人利益,教育规律在这些人看来一文不值。他们不习惯通过正常途径实现对利益的追求,更多想到地是自己的关系网和各种投机的方法。急功近利的观念使得高校、教师、学生都养成功利化的倾向,在认知层面把高等教育进一步拖向功利化的深渊。2、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古代中国官本位的思想理论。至今,国人仍奉为圭臬,视为成功的价值标准,并在经济、社会、教育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本位思想观念对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影响比较直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官员的行政权力,而是整个社会求官、拜官、尚管的文化思维。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思想依据便是受这一思维所影响。官本位的影子处处可见,从高校不同行政等级的划分,到学校内部设置的行政管理部门,再到上一级教育部门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评估考核,还有老师编制的审批、对学校学位的授予等等。学校管理者倾向以官员身份出现,总是把学术管理归入行政化,也可以追溯到官本位的思想观念中来。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影响着高校行政功利化,也直接作用于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中。科长争着当,热衷干行政,这种在高校遍地开花的现象,其背后都是官本位思想观念在作祟。这一价值观也直接体现在学生乐于作干部,毕业扎堆考公务员,甚至普通的师生交往中。所以,官本位思想观念,在文化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中,占有非常重大的比重。3、工具化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引导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教育的本质、特点、规律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对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整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某种程度上讲,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主要是教育目的把握准不准确。我国教育历来就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是以目的为导向设计出来的社会实用工具。从民间私塾到历朝的科举制度,具有封建实用价值的“君子”一直是教育培养的目标。教育顶层设计就是视教育为工具,一股脑地把受教育的人训练成社会的螺丝钉,鲜明的功利主义教育深刻影响着国人基本的教育观。工具化的教育目的对教育的影响是很直接的。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推崇此种教育思想,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基础。高校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即使有违教育本质,却明目张胆的长期存在,深究背后的原因,便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工具化教育目的的支持。我们都知道,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必定会体现一部分实用目的,但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仅限于如此。但是在这工具化教育观盛行的年代,很多人还是更倾向教育的功利和实用,这既是现实利益的考量,也有文化内涵的影响。人们的从众心理认为此种行为就是合情合理的。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到洋务运动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都可以证明。基于此种分析,工具化的教育目的可以确切地说,又是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产生的文化内因之一。(二)社会外因1、政治化的办学理念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俨然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场地,而非崇尚学术自由的殿堂。学术本身应该是有禁区的。著名历史学家黎澎说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越大,风险也越大。”社科研究很多雷区,就看能否避开它。大学如果总是把学术与政治混在一起,自由批判的精神便无从谈起。解放后,我们党效仿苏联,对大学意识形态严加管制。大学课程中很大一部分被政治理论课占去。这一现象延续至今,没有发生过改变,更有为烈的趋势。大学教育捆绑在政治课上,这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体现。几十年的解放,每次政治运动,师生基本都是模范运动员,学术圣殿被冷落。如今的大学充斥着政治因素,独立性严重受损,趋向一种功利化表现,在此基础上的学术研究便难有大的突破和作为。2、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如今的大学很多资源被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着,太多本属于高校的职权被剥夺。整个被纳入庞大的官僚体系中,行政化的思维模式管理者大学的运营。教育部高高在上,大学及其校长都听命于它。行政部门权利过大,高校懒得作为。大学校长的选拔也受制度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行政化的色彩。这一制度选择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成为一种惯性制度。高校过分重视它的行政级别,有太多政治方面的诉求,这不经意间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呈现功利化的倾向。这种意识形态色彩从民国时代到现在未曾中断。近年来比较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官员化的校长,干部提拔频频出现高校班子,这使得高校官僚化色彩日益加重。反观大学内部,官本位思想盛行,行政职务作为奖优手段。趋名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2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