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概念一、高等教育的不同界定由于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各国的具体情况也有差异,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二、高等教育的内涵(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二)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三)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古代的“高等教育”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亚历山大大学”,终结于“罗马大学”,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古代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的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伦理教育。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一般认为,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它是在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公元11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大学的建立,约在12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2波隆那大学、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三)近代高等教育近代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1.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并衔接起来。2.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反映工业化和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3.在各大学尚有不同程度自治的前提下,国家开始对大学加大干预力度。4.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如何正确处理科学研究和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的关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四)二战后的高等教育二战后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改革。其主要特征如下:1.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由注重发展数量逐渐过渡到注重提高质量。2.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3.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4.出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消费者至上的现象。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一)古代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夏商周)、形成(春秋战国)、建制(两汉)、发展(唐宋)、衰落(元清)等几个阶段。古中国的商代和周代,有了教授贵族学习六艺的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应是一种官学。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私学盛极一时,其中以春秋末期孔子所办私学最为著名。设于齐国都成的官学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中心。汉代,公元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东汉灵帝于公元178年,在洛阳设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史称鸿门学,似可称为我国最早的高等艺术学院。隋朝开始科举制度。唐代,除了科举制度之外,书院的兴起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对培育、传承我国光辉的传统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特殊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从办学主体看,是官私并存。2.从社会功能看,是显在、潜在同具。3.从管理者素质看,是名师掌权。4.从课程内容看,是儒学为尊。5.从受教育权看,是机会不均。6.从教学方法看,是崇尚自学讨论。(二)近代高等教育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改良阶段(1840~1911)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1905年8月,清廷正事下诏废除科举。2.改革阶段(1911~191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派着手进行教育改革。1912年元月成立教育部,1912~1913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内容为:学制分预科、本科、大学院三级;废除忠君尊孔宗旨,大学不开经学,学习西方近代科学课程;以大学堂取代书院,禁用清朝教科书;实行学位制,设评议会,搞教授制校。3.波动阶段(1913~1927)辛亥革命后的7年里,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三次复古运动,每次都重提尊孔读经。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种种措施抵制封建复古主义,力主教育现代化,为促进社会新思潮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缓进阶段(1927~1949)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大学研究院组织规程》、《师范学规程》等一系列法令、法规。至此,高等教育制度经过若干次的制定、补充、修改后已日渐完善,但很多流于形式,未能切实贯彻。(三)当代的高等教育1.建国初17年摸索前进时期1950年6月,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建国后第一个《高等学校的暂行规程》;1952年,在原教育部基础上,又另设高等教育部以加强管理;1952年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前期为撤并,后期为内迁。1958~1960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然而,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增设了不少新兴专业,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大作用。1961年,高等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压缩条件差和过于重复的专业设置;系统总结经验,制定《高教六十条》,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17年的成绩显著。高校培养大、专毕业生155万,相当于解放前20年总数的8.4倍,研究生1.6万,业余、函大毕业生20万。2.文化大革命10年惨遭浩劫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高校被撤、并、迁、散。高校由1965年的434所减少到1971年的328所。高校5年停止招生。1970年采取推荐制,试招工农兵学员。3.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改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79年,中央决定撤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案。召开三次重要会议:1979年1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农林部联合召开高校科研工作会议,着重解决高教界当时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探讨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事颁布,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内容占有相当篇幅。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原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教工作会议,提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目标:规模有较大发展,质量上一台阶,结构更加合理,效益有明显提高。第三节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高等教育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矛盾运动。高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有高深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学生,较高基础和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二)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按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亦可将其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三)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从一般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高等教育所指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即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所开展的教育。(二)从特殊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1.高等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2.高等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学科3.高等教育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三、高等教育学概念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四、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高等教育学的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探讨高等教育的制度和体制,即是对高等教育制度形态的理性反映。第三部分,研究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既从改革基础和发展前提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运行形态进行总结,又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改革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第四节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一、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三)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方法(一)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我们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有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第二,中国特色的特征第三,现阶段的客观条件(二)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三)要着力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四)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一)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按办学主体的不同以及所有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划分,高校可分为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校。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高校又可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二)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三)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比例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一般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四)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结构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如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医学。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格局虽然经历调整,但总的来说专业种类偏多,专业结构不合理。当时,高校专业一半以上属于工科,专业划分过细,口径太窄,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失调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从1996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对学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即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基本原则,使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更趋合理化:一级学科坚持按学科体系设置,力求宽窄适度,扩大了15%,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种调整到近380种,比原先压缩40%,75.4%二级学科范围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宽,增大了学科内容。1998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本科专业数减少到249种。(五)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六)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或称区域结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逐步形成以下两种模式:1.梯度结构模式(见右图)2.中心城市模式(52%以上的高校集中在大城市)二、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一)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在众多制约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2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