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概念题1.耐受性: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2.有效积温法则:每种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是指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也称热常数或总积温。3.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growthrate),记作rm。4.年龄锥体:用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5.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6.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7.顶级群落:在某种生境下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的群落。8.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9.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和带状结构。10.热岛效应: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11.承载力:在理想环境条件下,某生物种群可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简述题1.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1.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形态适应:极地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内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植物体表面被有蜡粉或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些形态特征有利于保持体温以抵御严寒。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在低温环境下有变短变小的趋势,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增加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厚皮下脂肪,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生理适应:植物在低温下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冰点,防止原生质萎缩和蛋白质凝固,增强抗寒能力。极地和高山植物吸收更多的红外光也是对低温的一种生理适应。动物靠增加体内产热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另一适应是发展局部异温性。行为适应:主要表现为休眠和迁移。2.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形态适应:植物体表具有密生绒毛和鳞片来过滤一部分阳光;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折叠避免高温灼伤;有些植物具有很厚的木栓层,起绝热和保护作用。某些动物在高温环境中能适当放宽恒温标准,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以暂时忍耐高温。生理适应:细胞内增加糖和盐的浓度,同时降低细胞含水量,使原生质浓度增加,增强原生质抗凝结的能力。高温强光下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灼伤。某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光的能力。动物发育某些特殊的结构和形成生理上的适应。行为适应:动物的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中或沙土中,夜晚活动等。2.陆生和水生植物生态类型特点及比较水生植物类型:1、沉水植物:整个植株体沉没在水下生活,与大气完全隔绝。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上。3、挺水植物:茎叶大部分挺出水面外生长。4、红树林景观植物:一种生长在湖泊,河流等浅水地带的特殊植物。陆生植物类型:1、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下生长,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低,但抗涝性能强。2、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适中环境中,形态结构和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3、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带的植物。3.逻辑斯谛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4.修正项的生态学意义分析修正项(1-N/K)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如果种群数量N趋向于零,修正项(1-N/K)就逼近于1,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力能充分实现,接近于指数式增长。如果种群数量N趋向于K,修正项(1-N/K)就逼近于0,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已经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当种群数量N由0逐渐增加到K值,修正项(1-N/K)则由1逐渐下降为0,这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量就是1/K。5.k选择和r选择的适应特征k选择的适应特征是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型大、多次繁殖的物种。r选择的适应特征是发育快、增长力高、提前生育、体型小,一次繁殖的物种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特点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行为信息4、营养信息特征:1、生态系统信息的多样性。2、信息通讯的复杂性。3、信息类型多,储存量大。7.设计保护区时应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1、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更多的物种。2、一个单一的大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当的几个小自然保护区更好。3、若设计多个小自然保护区,应使他们尽量靠近,以减小隔离程度。4、使几个保护区呈簇状配置,要比线性配置好。5、将几个保护区用廊道连接起来,便于更多物种扩散。6、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论述题1.生态学三个发展时期的主要区别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建立前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我国最早专著《尔雅》记载二百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环境特征;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很早就注意到植物营养和环境的关系。但是古籍中没有生态学这一名词,那时也不可能使生态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生态学建立期和成长期:1670年,英国科学家研究并发表低气压对动物的影响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植物分布学》和《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成长和成熟。标志着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在动物生态学方面,有关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植物生态学方面,在生理生态和群落生态方面有了不少的著作。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现代生态学研究领域不在限于生物学,而是扩展到地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和传统生态学相比,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级发展,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2.人类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与地球承载力相适应1、密度制约调节指人口种群密度过高时通过降低生育控制其数量,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调节方式。途径有两种,一是计划生育,二是迁移。计划生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是普遍可行的。迁移可以解决一个区域一时的问题,但全球各地均是“人满为患”,可迁移的空间越来越少。2、环境制约调节指由于环境过分恶劣或者系统不稳定,系统内外的突然变化迫使种群进行数量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和种群的密度和数量无直接关系,是被动的,不能保证持续承载。并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环境制约调节对人类种群的作用越来越小。3、阈值调节主要利用人类的智力和能动作用,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改造提高系统的承载力。长期以来人类一直用这种方式进行调节。但由于迷信技术的无限能力,同时对生态系统的规律缺乏认识,因而导致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反而使承载不能持续。因而人类的自我调节必须以密度制约调节为先,在密度控制的调节下再适宜地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阈值调节,实现持续发展。注:以上内容为个人整理,不代表标准答案,请同学们参考
本文标题:高级生态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2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