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京剧的创新发展应尊重艺术表演规律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都为京剧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也形成了它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面对当代观众与昔日观众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特别是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京剧面临着一个严峻课题。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必然是在坚守传统的前提下发展变化的活态艺术生命。事实上。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吏。一代代杰出艺术家成功的创造。超越了先辈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葆有了艺术的活力。京剧创新是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创造过程。理想的京剧创新,应该是在尊重京剧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京剧艺术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背离本体而使人难寻其固有的形迹;京剧的突破应敢于尝试以前没有的新题材、新生活、新形式,但又不宜背离京剧所擅长的故事形态、表演特点而另起炉灶。在选择题材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上。应首先充分尊重京剧艺术的本质。符合其表现特点,切合其创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创新的成功。成功的京剧新作,应是在遵守京剧程式化、写意性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当代美的作品。京剧在表现方式上的独特美学追求,是历代艺术家心血创造的结晶,是京剧艺术历经多个时代变迁.而仍能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遵循京剧特有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法则,应成为延续、发展京剧艺术的创造基础。实践证明,京剧艺术更善于表现故事性强的事件,更利于表达强烈明晰的情感,更适合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更长于用抒情和多彩的唱、念、做、舞、打的手段营造出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表演效果和欣赏魅力。这些年,京剧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京剧发展,应是在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时,推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京剧是以表演艺术为看点,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它具有与电影、话剧那种以群体效果为追求的表演风格不同的,以主要人物和这个人物的剧中体现——主演和优秀演员为中心的突出个体的表演特质;同时它更具有主演功力与才力必然成为塑造人物、形成看点、吸引观众的核心的不可违抗的基本规律。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京剧的创新发展,绝不能够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它必须要以表演手段的精彩、表演风格的特点,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独特表演魅力为创造的基础。实践证明,优秀的编导的创造性固然很重要,但终究不能代替表演艺术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成就和实现编导智慧与追求的终极因素.仍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京剧创新发展是一项历史赋予夸人的光荣义务,也是夸人对京剧文化延续光大理应做出的奉献。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京剧艺术的积累才会丰富。[节选自2009年9月3日《人民日报》]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京剧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是,京剧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B.京剧要面对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因此京剧必须另起炉灶,不断创新。C.京剧艺术的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是因为京剧在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美学追求。D.京剧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只有京剧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实现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E.因为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所以京剧艺术的积累较为丰富。教学资网教学资网教学资网教学资网教学资网22.下列对文中“表演艺术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表演艺术家的作用比优秀的编导更为重要。B.京剧的创新发展,决不能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C.主演和优秀演员即是剧中表演艺术家。D.京剧是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3.根据文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京剧的艺术特点。(4分)3.整合文意,分点列出京剧创新发展应该尊重的艺术表演规律或特点。(4分)【答案】1.BD(B、“另起炉灶”错误,否定了“坚守传统”;D、京剧的“成果”和“实现……承托”都应包括编导因素,该句否定编导的作用。说明:E项原句是条件关系,这两句也存在因果关系。)2.C(C项不是所有的主演和优秀演员都是表演艺术家。)3.(1)京剧艺术善于表现故事性强的事件。(2)京剧艺术善于表达强烈明晰的情感。(3)京剧艺术更适合塑性格鲜明的人物。(4)京剧艺术善于用抒情和唱、念、做、舞、打等手段营造重塑表演效果。4.(1)京剧的创新发展,应该尊重京剧擅长故事形态和表演特点...........的艺术特点。(2)京剧的创新发展,应该遵守京剧程式化、写意性......的表现规律。(3)京剧的创新,应该遵循京剧特有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法则...........。(4)京剧的创新发展,应该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推出具有大艺术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教育不能太功利张志坤①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现今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这种教育体系所带来的升学压力、就学压力非常大,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也都非常大。过于功利化、工具化之后,教育必然要丢失掉很多东西,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②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③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④既要解决好教育发展的当前急需,还要注意实现教育的长远目标。近代中国的学校教3育,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定位,不能以培养和毕业的学生数量为惟一尺度,应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历的社会迈上学习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⑤推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在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一讲教育,就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就是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简单的链条。事实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被强调了好多年,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⑥既要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也要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拓宽成才渠道,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过去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现在越来越多地是在学校外发生的,特别是在成人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昭示我们,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战略空间,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是非选拔、非竞争的,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人,而是选择适合人的教育。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选自2009年5月2日《光明日报》)1.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当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外化为竞争的条件时,就会使知识与素质相结合,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B.现阶段,中国应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教育的目的,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得教育的价值得以凸显。C.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当代中国的教育则完全兼具了教化的功能。D.我们既要加强学校教育,又要完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的教育工作。2.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的弊端主要有哪些?请分条归纳。(每条不超过10个字)(6分)①10②10③104.要促进教育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关系?请分别加以概述。(6分)【答案】1.D(A.“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外化为竞争的条件”是“知识与素质脱节”的一种表现,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诉求”;B.原文“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未表示后面两个分句的意思;C.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但现在还没有“完全”兼具。)(3分)2.①升学竞争日趋激烈,②负担压力日益沉重,③水平质量日渐严峻。(6分,每点2分)3.①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②建设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③培养大批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和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关系。(6分,每点2分)4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何为国学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3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