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24.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答案】D【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早期君主在解决疑难问题或进行重大决策时,要考虑五方意见,即君主、卿士、庶人、龟、筮的意见,最终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故应选D。25.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答案】C【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儒家、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唐朝时不断颁布对儒家经典的释文作品,唐玄宗这一做法有利于弘扬儒学,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故选C。A项明显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正统的是思想,只是受到了佛教的冲击;B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出现是在宋朝时期;D项错误,中国传统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前进的,佛教的发展并未违背中国的传统思想的主流发展趋势。故应选C。26.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A.实现选贤任能B.防止结党,限制宰相C.推动理学传播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答案】B【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材料的含义可知,宋仁宗反对任用由辅政大臣推荐的人为官,目的就是防止辅臣权力过大,借此结党营私。故应选B。27.厘金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是清廷镇压革命的需要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答案】C【KS5U解析】考察。从材料中可知“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说明厘金由地方督抚掌握,便于地方势力的扩大;“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不利于本国商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厘金是1853年开始实行的,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其目的显而易见。故应选C。28.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D.对农村工农政权建立的期冀【答案】B【KS5U解析】考察国民革命运动。“北(洋)军阀末日已到”说明这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说明梁启超的这番话重点是对革命的前景感到忧惧。故应选B。29.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答案】D【KS5U解析】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邓小平与美国客人谈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联系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现在的经济体制,可知正确答案应为D。30.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矛盾重重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答案】A【KS5U解析】考察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从材料的涵义可以看出,作者的重点是强调材料的后面部分,即古希腊是分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虽然他们有文化认同感,但是他们更认同属于“城邦动物”,因此A符合题意,B、C、D都无从体现。故应选A。31.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答案】D【KS5U解析】考察达尔文的进化论。材料的意思是人类本来是高贵的,仅次于天使,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地球上有机生命发展中的一环。解释的是人类本身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32.数据表明,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这种变化最能说明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答案】D【KS5U解析】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的发展,妇女也可以从事生产,出现妇女就业人数不断地增多,占得比重不断地增加。更多的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走上不同的生产工作岗位。故应选D。A项错误,殖民扩张不是妇女从事职业比重增加的最主要的原因;B、C项均不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的。33.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20世纪80年代)的一股意识形态,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你认为出现这种调查结果是因为其A.使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持续低迷B.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分裂C.反对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凯恩斯主义D.不符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框架【答案】B【KS5U解析】考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说明撒主张降低福利国家的比重以及一定程度上鼓励出现贫富差距。A是撒切尔主义出现的原因;C是要弱化而非反对凯恩斯主义;D说法错误。故应选B。34.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A.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B.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C.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D.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答案】C【KS5U解析】考察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联邦最高法院具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的做法符合宪法规定,与爱国无关,故D项错误;A项的说法错误;国会和法院之间属于互相制衡的关系,事先没有必要进行沟通,故B项错误。故应选C。35.图7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A.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D.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答案】D【KS5U解析】考察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从图片上的时间可知,1965年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日本相对较少;而到1995年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日本所占份额相对增多,其他工业国、拉美和非洲有所减少,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无多大变化。再联系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危机和“滞胀”;而20世纪50、60年代,欧、日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综合判断,可知答案为D。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11分)【KS5U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影响,相对论的地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4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