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鸡腿蘑栽培技术鸡腿蘑别名毛头鬼伞、毛鬼伞、刺蘑菇。鬼伞科。我国主要产于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报道。鸡腿蘑子实体群生。菇蕾期菌盖圆柱形,连同菌柄状似火鸡腿,鸡腿蘑由此得名。后期菌盖呈钟形,高9~15厘米,最后平展。菌盖表面初期光滑,后期表皮裂开,成为平伏的鳞片,初期白色,中期淡锈色,后渐加深;菌肉白色,薄;菌柄白色,有丝状光泽,纤维质,长17~30厘米,粗1~2.5厘米,上细下粗,菌环乳白色,脆薄,易脱落;菌褶密集,与菌柄离生,宽5~10毫米,白色,后变黑色,很快出现墨汁状液体。孢子黑色,光滑,椭圆形,有囊状体。囊状体无色,呈棒状,顶端钝圆,略带弯曲,稀疏。春夏秋季雨后生于田野、林园、路边,甚至茅屋屋顶上。鸡腿蘑幼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亚于草菇。鸡腿蘑还是一种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经常食用有助消化、增进食欲和治疗痔疮的作用。近年来,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相继栽培鸡腿蘑成功,其生产的鲜菇、干菇(切片菇)、罐头菇,在国际市场都很受欢迎。【鸡腿蘑栽培技术】一、栽培技术鸡腿蘑裁培方法和白蘑菇大体一致,除了所使用的菌种,以及生活条件有所不同之外,可以参照白蘑菇的栽培办法操作。1.栽培材料(1)主要材料马厩肥、牛粪、麦秸、稻草、棉籽壳和杂木屑。(2)辅料麸皮、米糠、玉米粉、复合肥、石膏粉、石灰粉和维生素B1。2.栽培方式鸡腿蘑在室内、室外栽培均可。熟料栽培、生料栽培都可以。可以袋栽,也可箱栽、床架式栽培,还可以和蔬菜、果木间种。栽培者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采用最有利的栽培方式。3.栽培季节春季至夏初、秋季至春季都可以栽培鸡腿蘑。室内和大棚夏季也可栽培,但气候炎热,不易保鲜,若没有妥善的加工和保鲜措施,商业意义不大。4.栽培场所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园、菜地、休闲田中整畦搭棚进行。室内栽培可以利用现有菇房、床架进行栽培管理。二、菌种制作1.母种制作鸡腿蘑菌种主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纯菌种。鸡腿蘑菌丝在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上生长良好。在以下加富培养基或麦粒煎汁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得更好。(1)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硫酸镁1.5克、磷酸二氢钾1.5克、磷酸氢二钾1.5克、维生素B110毫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2)小麦200克,浸泡10小时,煮30分钟,滤汁,加葡萄糖20克、蛋白胨3克、硫酸镁0.5克、磷酸二氢钾1.0克、维生素(B1)0.2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3)小麦250克,浸泡10小时,煮30分钟,滤汁,加马铃薯15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2克、硫酸镁1.5克、磷酸二氢钾1.5克、磷酸氢二钾1.5克、维生素B110毫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菌丝最初白色,然后变成灰白色,培养基的颜色也随之加深。在恒温箱中,25℃条件下菌丝在7~10天可长满斜面,最快的5~6天。2.原种制作采用稻草、棉籽壳、杂木屑三种原料为主制作培养基和用麦粒制作培养基。试验证明,鸡腿蘑的菌丝在这几种培养基上都可以正常生长,但在以麦粒和棉籽壳为主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各种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如下:(1)稻草培养基稻草(切段或粉碎)60%、麸皮25%、玉米粉8%、复合肥5%、糖1%、石灰1%。(2)棉籽壳培养基A棉籽壳90%、麸皮4.5%、玉米粉4.5%、石灰1%。(3)棉籽壳培养基B棉籽壳87.5%、麸皮10%、尿素0.5%、石灰2%。(4)棉籽壳培养基C棉籽壳78%、麸皮10%、玉米粉5%、复合肥5%、糖1%、石膏1%、维生素B1微量。(5)木屑培养基杂木屑75%、麸皮15%、玉米粉8%、糖1%、石膏粉1%、维生素B1微量。(6)麦粒培养基麦粒加水,浸泡10~15小时,加1%石灰粉煮沸30分钟(至无白心,而皮不破),稍晾后装瓶。以上培养基的含水量均控制在60%~65%,所有培养基均保持自然pH值,按常规方法装瓶,塞棉塞,常压或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后,在无菌箱或无菌室中无菌操作接入母种,置于24~26℃的温室或温箱中培养。经30~35天鸡腿蘑菌丝就可以长满全瓶。除固体菌种外,鸡腿蘑的原种也可以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制成液体原种。在各母种培养基配方中取消琼脂,即可作为液体培养基配方。鸡腿蘑菌种的好坏对子实体的产量影响甚大,应加以注意。菌株不同,菌丝的形态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菌株起初是线状的,后来逐渐产生气生菌丝;有的菌株起初是棉絮状,后来逐渐变成线状,色泽为白色或灰白色。好的菌种利用培养料的能力强,菌丝生长较快。3.栽培种制作(1)栽培种培养基①同上述原种培养基配方。②杂木屑78%、麸皮20%、碳酸钙1%、蔗糖1%,料水比为1∶1.5,pH值自然。③蘑菇堆肥28%、木屑60%、麸皮12%,料水比1∶1.4~1.5,pH值自然。(2)制作方法栽培种的培养容器采用聚丙烯塑料薄膜袋(长34~36厘米,宽14~17厘米,厚度0.05~0.06厘米)。①具体操作。选用上述培养基配方,按要求把原辅材料备好,加水搅拌均匀,然后装袋。装袋时先抓2~3把培养料装进袋中,用手把袋底的边角压入袋内,并压紧培养料使之成圆柱形,袋底平稳能直立于地面。在袋中插入圆形木棒或直径2~2.5厘米的试管,最好插到底,但应避免刺破袋子,而后继续边装料边用手压实,装至袋长的2/3(约500克干料),压平表而,拔出木棒或试管。这样预埋管(棒)再装斜,拔出后留下的洞穴坚固、在搬运过程中不易堵塞,灭菌时蒸汽容易穿透培养料,灭菌能更彻底,而且接种时原种落入洞底,加速菌丝生长、缩短栽培种培养时间。培养料装好后,将袋口及表面弄干净,在袋口上套上硬塑料套环(内径3.5厘米,高3.5厘米),让袋口薄膜从环内通过,并向外顺环壁朝下翻转,然后将袋口整平,塞上棉塞,进锅灭菌。为防止棉塞受潮,进锅后每层塑料袋上方都要盖牛皮纸。以1.5公斤/平方厘米的蒸汽压力灭菌1.5小时,或常压蒸汽灭菌8~10小时,灭菌后取出冷却。②接种与培养。栽培种也应在无菌箱或无菌室内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然后与原种同样条件进行培养。三、栽培工艺1.熟料栽培栽培菌棒的制作与栽培种相同。将培养好的菌袋脱袋后横排或竖排放入畦中,菌棒间间隔2~3厘米,填以肥土,每平方米排放30个菌棒,排放完后,再覆土3厘米左右。如果土壤太干,可稍喷水,然后盖上事先用5%来苏尔液浸泡过的聚乙烯塑料薄膜。竖排出菇较快,生物学效率较高。覆土宜分两步进行,先在菌棒间填满土,浇透水后再在菌棒表面覆土约3厘米厚的细土,用喷雾浇水,以避免土层板结,而利于出菇。覆土以厚度0.5~1厘米的为主,不要大于2厘米。保持栽培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温度调节至16~22℃。室外或大棚应有遮阳措施,避免强光照射。一周后,菌丝恢复生长并连结成块,每天掀开塑料薄膜喷水,同时增加通风,以刺激菌丝体纽结,形成菇蕾。菇蕾破土后,在管理上以通风、增湿为主。经10余天精心管理,子实体迅速长大,约七成熟,即应及时采收。2.生料栽培用生料栽培鸡腿蘑比熟料栽培鸡腿蘑更有实用价值。实践证明,北方和南方都可以推广。(1)培养料准备①棉籽壳或落地废棉100公斤、生石灰2~3公斤(有的再加0.1%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含水量60%~65%。②棉籽壳100公斤、磷肥2公斤、尿素0.5公斤、石灰2公斤、水160公斤。③玉米芯(粉碎)100公斤、尿素1公斤、石灰2公斤、水150~160公斤。④稻草(切段或粉碎)40公斤、玉米秸粉40公斤、马粪(干粪并打碎)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3公斤、水150公斤。⑤菌糠80公斤、牛马粪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4公斤、水150公斤。(2)栽培与管理将培养料充分拌匀,堆积料高1米,宽1.2~1.5米,长度不限。盖上塑料薄膜保温,在60~70℃保持10小时后翻堆,当温度又达到60~70℃,再保持10小时,发酵结束。摊凉后铺于事先整好的畦面上,料厚10~20厘米,分3层播种,用种量为培养料的15%。播种完毕,平整料面,稍加压实,最后盖上5厘米厚的壤土或先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待菌丝长好后去掉塑料薄膜覆土,先覆粗土(事先用石灰水预湿,土厚0.8~1.2厘米),然后再覆细土,喷水保湿。露天栽培时,在覆土之后,畦面上还应搭拱形塑料小棚加以保护,小棚高30~40厘米。南方室外栽培从9月份播种到第二年5月份采收结束,应注意气温、雨量、风力等变化。华北地区为保温、保湿宜用塑料大棚栽培,除酷暑期间外,可常年生产。鸡腿蘑的产量因不同菌株、培养料和栽培条件而有较大的差异,每平方米产量4.5~18公斤,生物学效率多数在20%~70%,好的可超过100%。四、采收鸡腿蘑子实体成熟的速度快,必须在菇蕾期菌环刚刚松动,钟形菌盖上出现反卷毛状鳞片时采收。若在菌环松动或脱落后采收,子实体在加工过程中会氧化褐变,菌腐甚至会自溶流出黑褐色的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本文标题:鸡腿蘑栽培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6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