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毕业论文(设计)提交时间:2015年月日系部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万小玲13级畜牧兽医大专班畜牧兽医生物科技系唐伟鸭病毒性肝炎发病原因及防治2目录摘要·································4关键词································41前言·······························42鸭病毒性肝炎···························42.1病原······························42.2发病原因····························42.3流行特点····························43临床表现·····························44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54.1预防······························54.2治疗······························65类型鉴别······························6结语·······························8参考文献·······························8致谢·································93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大专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本毕业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2015年月日4鸭病毒性肝炎发病原因及防治学生:万小玲指导老师:唐伟(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科技系,永州425000)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鸭肝炎I型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90%,中成鸭一般不发病,病雏鸭的特征是意识紊乱,频频抽搐,肝脏呈斑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淡。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雏鸭1前言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52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与丫的饲养密度,环境湿度和换气程度相关。2.1病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DVH病毒II型属于星状病毒,DVH-III属于小RNA病毒。DVH病毒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无任何相关性。2.2发病原因鸭病毒性肝炎与丫的饲养密度,环境湿度和换气程度相关2.3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1]3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2]4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4.1预防64.1.1雏鸭日粮中必须含有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4.1.2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对鸭肝炎一型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2)免疫防治: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3)对采用标准DVH-1弱毒疫苗或抗体控制不良的病鸭群,在排除该疫苗与抗体质量不良和合并感染等前提下,应分离鉴定病毒,探讨有关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变异株感染的情况,尝试使用本地毒株制备疫苗与抗体,用于防治。4.2治疗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用感康多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2000羽初禽,一般注射一次即可。饮水每套500羽成禽、1000羽初禽集中3—4小时饮完,一般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者饮水两天、一天一次。各类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对本病都没有治疗效果。5类型鉴别(1)鸭瘟鸭瘟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7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的鉴别点。鸭瘟病鸭食管、泄殖腔和眼睑粘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必要时,用鸭胚和鸡胚做病毒分离检验。(2)鸭霍乱各种年龄的鸭均能发生,常呈败血经过,缺乏神经症状。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的鉴别内容。病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粘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革兰氏染色或美蓝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用肝脏和心包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3)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多发生在2~3周龄的雏鸭,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绿色下痢,运动失调,头颈发抖和昏睡,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纤维素性肝周炎,脑血管扩张充血,脾肿胀呈斑驳状。不感染鸡和鹅。(4)雏鸭副伤寒该病常见于2周龄以内的雏鸭。主要特征是严重下痢,眼有浆液脓性结膜炎,分泌物较多。肝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肠粘膜水肿、充血及点状出血。(5)曲霉菌病多发生于1~15日龄的雏鸭。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剖检时见肺和气囊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干酪性病灶。检查饲料可发现饲料霉败变质,或垫料严重霉变。6.结语正确配伍、协同用药:合理正确配伍用药有增加疗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使用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时,同时加入增效剂(TMP),再如青链霉素配合使用可增加疗效(指分别肌注)。有协同作用的还有新霉素加强力霉素;硫酸粘杆菌素加庆大霉素;病毒灵加病毒唑加金刚烷胺;氟苯尼考加强力霉素。在不能明确药性的情况下,不8能胡乱配合使用。如喹诺酮类药物不能与氯霉素同时使用(包括氟苯尼考);乳酸环沙星不能与肾肿解毒药物混用;阿莫西林不能与泰乐菌素同用。磺胺类药物不能与电解多维、肾肿解毒药、青霉素同时使用;盐霉素不能与支源净同时使用。总之碱性药物不能与酸性药物同时使用。互相抗拮作用的药物不能同时使用。两种药物混合,可导至失效的药物,也不能配合使用。参考文献[1]冯东来,刘青.仔猪疝气的防治(J).上海:上海养猪,1998,28~31[2]乔春生.养猪生产管理实物(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155~157[3]李立山,张周.养猪与猪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70~273致谢本文是在唐伟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在此,我要谢谢老师的悉心指导,谢谢各位同学的热心帮忙。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学习了很多不同的知识,相信对我以后的学习会有所帮助。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本文标题:鸭肝炎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6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