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04-2711:09(今日访问252)序言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县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时期,是麻江县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实现历史性进步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财政政策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狠抓落实,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56263万元增加到2010年142395万元,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655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1万元,突破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3002万元增加到6842万元,年均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6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553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2615万元,年均增长15.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49908万元和89465万元,是“十五”期末的2.8倍和3.1倍,实现规划目标。——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3.22:31.12:35.65调整为2010年的27.63︰33.49︰38.8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业从2005年的1869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9342万元,年均增长8.4%。碧波、谷硐工业小区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3873万元增加到146463万元,年均增长2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2099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7006.7万元,年均增长25.3%。以旅游、商业贸易为主的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0059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5367万元,年均增长13.5%。——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在确保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7.6万吨左右的同时,“两种一养”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蔬菜总产量达8.5万吨。蓝莓种植1.3万亩,投产3000亩,荣获“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称号;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大户)126个,落实草地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1298户,建羊舍4.239万m2,良种繁育场3个,种草2.754万亩,引进并发放基础母羊2.659万只,种公羊700只。下司犬顺利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野鸭、野兔、肉鸽、竹鼠、野鸡、野猪、大鲵、梅花鹿等特色畜禽人工饲养成功,初具规模。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55379头。其中:牛存栏4.24万头,出栏6858头,生猪存栏12.0万头,出栏11.3万头,羊存栏5.4万只,出栏7946只。肉类总产量10042吨。——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6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县城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造,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通乡油路1条25公里,完成通村公路71条829公里,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建成8个乡(镇)客运站,乡(镇)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4.9%。宣威镇村村通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工作和整乡推进通村油路工程有序推进。能源建设加快推进,下司电站建设基本完成,全县建成农村小水电站13座,总装机10040千瓦。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完成宣威、水冲和倒马坎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完成羊跳水库的省级项目编制上报工作,实施了50个小二型以上引水工程和13处提灌工程。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53万亩,解决了8.0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有效灌溉面积目标。城镇建设明显加快,完成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和谷硐、宣威总规修编、下司镇近期建设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投入3700万元,建成了同龢广场、银杏广场和污水处理厂,实施县城凤凰大道绿化和人行道铺装、迎宾北路“三线”下埋以及县城凤凰大道、迎宾中路、320国道县城过境线路面“白改黑”工程;投入2.34亿元,实施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下司古街区三线下埋、下司清水江沿岸房屋立面改造、下司大桥改造、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接待用房、清水江沿岸景观灯工程、下司青少年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中心、黔东南劳动力培训中心、下司城市主干道等建设项目;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启动实施县医院技改综合楼,完成杏山、下司等9个卫生院扩建,建成村级卫生室100个。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23个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商品房开发步伐加快,累计建设完成商品房建筑面积43.27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42倍。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29%,比“十五”期末的18%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农村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支出涉农财政资金9.0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8倍。实施整村推进46个,累计投入资金1155.64万元。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16个,成功打造了翁保、复兴、柿花、五寨、隆昌等一批新农村典型。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8000亩,建设速生丰产林800亩,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7000亩、健康防护林建设5000亩、凯麻绿色长廊建设592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47.95%提高到51.61%;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47096亩。新增沼气7500口,全县累计17605口。加强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州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新阶段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大扶贫力度,累计投入涉农财政资金9.0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8倍,净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健全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有4.89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农低保,农村人口享受低保率达29.96%。18.19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3%。城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357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61万人,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实施,累计完成1657户农村危房改造。新建廉租房2232套,有效解决城镇低收入户住房困难问题。城镇化水平达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6元,年均增长13.15%,超出规划目标8.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553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2615万元,年均增长15.7%。——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4.6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实施了两基、希望小学、寄宿制、“薄改”、危改等工程。23所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施“两免一补”,“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9.61%、106.62%,“普九”人口覆盖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9.32%。高中升入大专以上高等院校率为51.56%。县职业中学成功申报省级重点职校,实现了免费职业教育。城乡文化事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完成了谷硐兰山、碧波柿花等21个村级“农家书屋”和6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下司建成了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龙舟训练基地,先后多次成功地承办了相关国际、国内系列皮划艇激流回旋和龙舟大型赛事;县男子龙舟队多次代表贵州省队参加国内各项赛事,获得9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人口与计生工作力度加大,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5‰以内。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县环境状况总体趋于良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二节“十一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全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受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我县客观发展条件制约,在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水利设施较差,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小区建设、城镇化水平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第三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不少有利形势和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确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符合我县新时期迫切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明确了我县“十二五”期间及以后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二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提供了契机。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战略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为我县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速转化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铁路、长昆铁路的相继建成,交通环境全面改善,我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扩大了对外开放的新机遇。五是在“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这将大力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使全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现实。六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跨越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县人民谋发展、奔小康、积极进取的氛围已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县“十二五”期间仍面临以下主要挑战因素:一是传统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仍然突出,特别是小农意识与工业化思想将会产生碰撞,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总量低,结构不合理,发展基础仍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国家推进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县处于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的不利地位;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弱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培养实用科技和经济管理人才的能力弱,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较大约束,将影响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四是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总体偏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新旧矛盾交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继续扶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长期实施
本文标题: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6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