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黄甫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黄甫川流域侵蚀沟治理研究一、引言黄甫川流域位于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的一条多沙粗沙支流,,境内气候干旱,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沟道开阔平缓。流域总面积3240km’,其中属内蒙古准格尔旗2831km’,占流域总面积的87.3%。黄甫川流域1983年被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经过20多年连续、综合治理,初步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治理模式,积累了治理经验,并发挥了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仅就准格尔旗境内20多年来侵蚀沟治理及植被恢复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成效及经验进行分析.。二、黄甫川流域侵蚀沟的治理措施研究根据多年的观测,该地区侵蚀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煤矿开采、陡坡开垦、过度放牧、顺坡耕种、加上雨水过分集中,造成雨季土壤切割侵蚀,形成泥石流,冲往下游,冲毁农田、农地、道路和房屋,危害十分大。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好这些侵蚀沟,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采取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标治本,标本兼治,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法。首先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在侵蚀沟内有选择性的修建拦砂坝,起到了拦蓄泥沙、稳定沟床、沟岸,减缓沟谷纵比降的作用。从而削弱泥石流的诱发因素,阻止和减少固体物质的补充,减轻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这是泥石流防治的直接目标。在侵蚀沟治理的工程措施中,拦砂坝的选址非常重要,要选择坝轴线短、工程量小、肚大口小的位置,拦蓄径流泥沙多;工程建筑材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降低成本。拦砂坝一般采用重力堆石坝,在缺乏石料的地方,也可采用谷坊;拦砂坝的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该地区的水文资料,结合各条侵蚀沟的汇水面积,由多年观测的成果,推算每一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每天降雨多少毫升形成多大的径流量,考虑到10年一遇的特大降雨形成的洪峰流量来进行计算和设计的,设计时主要从考虑拦沙坝的溢水口尺寸大小,坝的稳定分析(主要是坝的抗倾覆和抗滑分析)。拦沙坝的修建在短期内控制了泥石流对下游的直接危害,但要彻底控制住泥石流,还要以生物措施来进行治理。小流域侵蚀沟生物措施治理主要是营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固沟林。水源涵养林实质上是斜坡上的全面造林,既以涵养水源为主,又兼有用材作用;护坡林,侵蚀沟两岸的坡耕地和牧场是发生水土流失的策原地,在这些地方营造的护坡林,目的是拦截、阻滞、分散和吸收地表径流,减低流速,减少流量,含蓄水分,使之转为地下水流;固沟林(侵蚀沟造林)固沟林是为了防止沟状侵蚀沟的继续扩大,防止河流淤塞,改善小气候状况与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实施中,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小流域的植被,特别是在营造固沟时,由于坡度大,土壤保水性差,直接植树不易成活,我们采用林草间种,首先在陡坡裸露地带种植沙棘、宁条、沙打旺等植物,这些植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根系发达,一年就基本覆盖整个地表,能有效减少土壤表面的侵蚀,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为下一步植树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经过我们的多年观测,种上这两种灌木后,能有效减少70%的土壤表面侵蚀,24小时降雨量在40毫米以下,基本没有泥沙被冲走;在中坡、缓坡地带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这样既恢复了植被,减少了泥石流,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农民不但不减收,而且还增加了收入,这样的治理模式,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黄甫川流域准格尔旗境内共治理侵蚀沟26条,打拦沙坝83座,拦蓄泥沙56000多立方,新修排洪沟2297米,营造水保林11119.9公顷,用材林973.3公顷,经济林1107.67公顷,治理侵蚀沟面积5万多公顷。三、小流域侵蚀沟综合治理的理想模式根据我们近几年对长滩侵蚀沟治理的经验,经过反复的探索,我们建立了一套对该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模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生物措施主要是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截留雨水,防止降雨对裸露地带的直接冲刷,减少侵蚀源,工程措施主要是修筑拦沙坝、排洪沟,变水害为水利,拦蓄泥沙,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直接危害;经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使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使其逐步向良性方面转化,在缓坡地带进行坡改梯,形成耕地,在原坡耕地上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在坝地、小于25o的荒地上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在下游地区变水害为水利,在有坝塘的地方修筑鱼池,进行水产养殖,发展渔业。这样一条恶化了的自然区域地理环境统,经过各种防治措施,迫使其向良性方向转化,最后形成一个良好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
本文标题:黄甫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7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