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
1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共300分答题三小时)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1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时间泊桑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2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均匀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震级截头指数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参数衰减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特征参数是a.b值b.潜在震源区的面积c.地震年平均发生率d.平均地震震级e.距离的方差f.参数的均值和方差5地震安全性评价所提供地震动参数是a.最大值估计b.平均意义的估计c.最小值估计d.包络值估计6在中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立足点是a.占有仪器测震地震记录资料b.占有历史地震烈度资料c.占有工程场地地质资料d.占有仪器测震强强震记录资料7破坏性地震活动性分析收集统计的地震资料震级为a.6级以上b.5.5级以上c.4.7级以上d.4级以上8历史地震资料收集、整理采用的强烈地震的震级为a.ML震级b.MS震级c.MD震级d.M震级9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最基础资料是a.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资料b.历史地震考察资料c.区域性地震台网测震资料d.完整可靠的地震目录10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目的是a.为了确定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b.评定近场区发震构造、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和震级上限等提供依据。c.考虑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d.考虑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e.为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11近场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目的是a.为了确定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b.评定近场区发震构造、为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和震级上限等提供依据。c.考虑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d.考虑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e.为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12国家标准GB17741-2005规定:区域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是a.≥150KMb.150KMc.≥150KMd.300KM1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70年超越概率63对应1年超越概率为范围为a.≤0.0197b.0.0197gt且lt0.015c.0.0141d.≥0.0021e.≥0.00141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PN是N年超越概率值,对应1年超越概率的计算公式为a.PN1/Nb.(1-PN)1/Nc.1-(1-PN)Nd.1-(1-PN)1/N215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分析的目的是:a.对工程场地产生Ⅵ度以上烈度影响的大地震不限于区域内。b.采用最新版本地震目录中所给出的烈度。c.广泛地收集地震烈度资料,对比分析。d.通过分析场地的地震烈度值,可以得到场地所遭受过的最大地震烈度和各个烈度值的频繁程度,与概率计算结果互相佐证。16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的目的是a.在一定统计区内(地震带或地震区),作M-T图、应变释放曲线。b.进行周期图分析、最大熵谱分析、极值分析。c.对地震带活动的年平均发生率进行分析确定。d.寻找地震活动的趋势性特点,为评价未来地震活动水平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时,综合潜在震源共划分出多少个地震带:a.20个b.22个c.24个d.26个18未来地震活动水平是起伏的:必需对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分析:高、低、还是平均?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时间段是a.10年b.50年c.100年d.200年19在每次地震发生的地点都有压缩区、膨胀区、P、T轴出地点,这是a.对潜在震源尺寸面积判别的结果。b.对地震震中位置确定的结果。c.对地震震源空间尺寸判别的结果。d.对震源机制解分析的结果。20对研究区范围的震源机制解应进行统计列表,可编制a.P、T轴随方位变化的玫瑰花图。b.地震震源面积分布图。c.地震震源空间尺寸分布图。d.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图。21地震区划就是a.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烈度分布进行的划分。b.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反应谱分布进行的划分。c.对给定的区域的破坏性地震震源分布进行的划分。d.根据一定的指标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进行的划分。22中国地震活动性是指a.中国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与地震空间分布格局。b.中国强地震活动区划分。c.中国强地震活动带划分。d.中国强地震潜在震源划分。23震级频度关系log10N=a–bM为a.N大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b.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小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c.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等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d.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大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24下图所示波速测试方法为a.地脉动法b.静力触探法c.跨孔法d.表面波法25区域性地震区划图的比例尺应为a.1:50万b.1:100万c.1:300万d.1:400万26区域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的影响属于a.地震动衰减问题b.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c.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设计问题d.工程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问题27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属于a.地震动衰减问题b.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3c.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统计确定问题d.工程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问题28以下著名强震记录的场地地震烈度为1940.05.18美国ElCentroM7Δ10km加速度a.VI度b.VII度c.VIII度d.IX度29地震动衰减关系式中位lnY=C0+C1M-C2M2-C3ln【R+R0(M)】-C4R各项的含义为a.C0+C1M项:几何衰减b.C2M2和R0=C5exp(C6M)项: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c.C3ln【R+R0】项:震源影响d.C4R项:弹性耗能30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影响范围为a.M≥6or6.5,≤5-10kmb.M≥7or7.5,≤20-30kmc.M≥7or7.5,≤10-20kmd.M≥8or8.5,≤30-40km试题二:多选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31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区划?(1)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需求。(2)是强地震活动区域划分的需求。(3)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规划的需求。(4)是地震中长期预报的需求。(5)是地震应急准备的需求。(6)是划分潜在震源区的需求。32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地震后果相关的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内容是(1)给定时间段内地震空间和强度的分布。(2)给定强地震活动区域的最大烈度分布。(3)给定时段内、给定区域内地震发生的频度N。(4)给定时段内、给定场地地震动发生的强度。(5)古地震研究。33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主要目的是(1)确定工程场地条件(2)为合成人工地震波做准备(3)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场地相关资料(4)为建筑抗震场地分类进行勘察(5)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场地相关资料(6)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场地卓越周期34地震动三要素包括(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2)地震动速度峰值(3)地震动位移峰值(4)地震动反应谱(5)地震动富氏谱(6)地震动功率谱(7)地震动持续时间(8)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35地震烈度的用途包括(1)震害轻重的简单估计(2)地震影响的宏观描述(3)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间接表示(4)历史地震震级的确定(5)中国地震区划指标(6)抗震设计计算参数36地震烈度具有如下特点(1)是多指标的综合(2)是确定性的物理量(3)是宏观分级划分(4)是震害指数(5)属以结果表示原因(6)属抗震设防唯一依据37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关键内容是(1)收集强震动观测资料和地震烈度资料空间范围(2)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的收集原则与内容(3)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建立(4)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取与适用性分析(5)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统计回归(6)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与方法(7)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原则与方法。(8)地震反应.438.地震动衰减关系从B区转换到A区,即求A区参数衰减关系:lnYA=FA(MA,RA)需要已知(1)IA=fA(MA,RA)A区烈度衰减关系(2)IB=fB(MB,RB)B区烈度衰减关系(3)lnYB=FB(MB,RB)B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4)lnYA=FA(MA,RA)A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5)A区和B区的地震烈度表是否相同39所使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论证内容包括:(1)是否能反映本地的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大震或小震影响,近场或远场影响)。(2)是否能针对工程的结构特性,论证所采用地震动观测资料的长周期可靠性。(3)与常用衰减关系和本地区其他衰减关系对比,并对所获得衰减关系的特点进行说明。(4)将地震动衰减关系与收集的区域和邻区强震动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论述所选用的收集关系是否适用于本区。(5)采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的危险性分析结果是否出现不配套的矛盾。40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钻孔深度要求为:(1)I级工作: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层位;(2)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3)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4)Ⅳ级工作: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5)海洋平台: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1000m/s处;(6)控制孔深度应穿透火山岩达到下卧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层位。41地震小区划的工作特点为(1)重视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2)只提供场地相关地震动参数图(3)区分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4)地震动参数提供的精度高于Ⅱ级工作(5)更详细考虑(近场)地震地质环境(6)给出了地面卓越周期分区图(7)地震作用表述更详细、小尺度(8)给出地震作用综合性结果42地震小区划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首先明确工作地图(2)收集整理现有资料(3)基岩地震动参数的确定(4)人工地震动合成(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控制性钻孔(6)控制点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7)控制点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8)地震动参数分区(9)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及灾害程度分区(10)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结果4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的适用范围(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点(3)近场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资料搜集补充调查(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选取(5)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与中硬场地的对应关系,中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结果表述方式(7)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结果(8)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44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主要灾害类型包括(1)砂土液化与淤泥软化(2)黄土崩塌与滑坡(3)岩体崩塌与滑坡5(4)地震断层(近地表开裂)(5)海啸与湖涌(6)软土大面积震陷(7)泥石流(8)井涌、井喷45潜在震源区定义为(1)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区域。(2)构造上具备未来能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区域。(3)能够发生历史大地震重演的地点。(4)具有相同震级上限,地震活动性相对均匀分布的区域。(5)古地震区域。46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1)第三系地震活动构造原则(2)历史地震重演原则(3)小地震成群成丛原则(4)构造类比原则(5)地震重点监视区原则(6)发生过古地震原则47(8.0,8.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1)切割地壳的大型边界断裂的特殊部位(2)大型隆起和凹陷的边界断裂带(3)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有活动的断裂的弯曲部位、端部、多组断裂交叉部位(4)多次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构造部位(5)大型块体的边界带内深断陷的边缘活动断陷盆地(6)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活动盆地内部、边缘、凹陷中心(7)大型新构造活动交汇部位(8)大型凹陷带内,全新世有明显活动的大断裂带上(9)小震活动网络节点(10)6级以上地震的网络条带节点上48(7.0,7.5)级
本文标题:震评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8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