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木关中学校史略石老翁、三堆石、果老坡、蟒蛇洞、石壁血书……旧时四川,从地势上看,它西为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为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代,整个四川常设的关口有七处:雅安、叙永、打箭炉、夔州、成都、宁远、广元。七处关口,尤以两关最为险峻,这就是“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入侵巴蜀,当时全川筑有“抗元山城”七十余处。仅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范围内计,有名的抗元古城,就有合川钓鱼城、宜胜城、重庆城、江北多功城,涪陵三台城、忠县皇华城、梁平赤牛城、万县天生城、云阳磐石城、铁城、奉节白帝城、巫山大昌天赐城、巫溪大守城等。重庆自古是西南重镇,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重庆城,东面的朝天门建于明洪武初年,是重庆城水路之要津,素有“古渝雄关”之称。西面出通远门,浮图关是重庆的陆路门户,堪称山城之屏障。明清时期,出了浮图关,还要越过一道关口,这关隘就叫青木关。故而,民间有此一说:“出了浮图关才算出了重庆城,出了青木关才算出了重庆”。青木关,位于重庆城西50公里处的宝峰山口,为巴县与璧山县交界的山隘,上接缙云山脉,直达嘉陵;下连虎峰,通至长江。青木关地形如马鞍状,南北两侧山岭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两峰对峙,天堑浑成,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朝末年,官家在此高筑墙,设关卡,故得名关口(关口村)。两峰对峙的天然关口青木关,西侧为陡峭山坡,东部是一片谷地,可屯兵驻扎,据险守卡。这里是旧时出重庆的最后一道关口,系成渝古道必经之路,其险要位置,历为军事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青木关,遂得一美称——重庆第一关。明清两代,数百年间,青木关一直是重庆的第一关口,这儿驻有重兵把守,防备森严。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儿仍是大后方陪都的第一道重要关隘。那时的青木关,军、警、宪、特都在此设置了盘查哨所,过往车辆及行人必须接受检查盘问。地处远郊的青木关,原本只是一座军事要塞,随着日机的疯狂空袭,大轰炸令重庆城几近焦土。为避空袭,一大批机关、学校便先后迁到了青木关。一些党政要人、社会名流,也纷纷在此设官邸、建别墅。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迁入青木关的机关、学校就有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中央音乐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童子军师范学校、劳作师范学校、民众教育馆、滑翔总会、宪兵学校、国立教育学院以及私立明志中学、青木关镇小学等。学校遍布,学子弦歌,名流云集,文化浓郁,青木关这个军事关隘,一下子又成为了战时陪都的一大文化区了。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沧桑,战时的文化区青木关,至今仍在重庆人心目中挥之不去,常系于怀,其主旨大概有二:一是以孔祥熙的字命名的“鄘公堰”,以陈立夫的英文名LF拼成“正”字而命名的“正桥”,以朱家骅的字命名的“骝公桥”。这其二嘛,便是从比利时留学归来,出任国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吴伯超先生。吴先生荟萃天下名师以育天下之英才,以致新中国建立之初,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的音乐院校业务教学骨干,细叩其源流,大都来自重庆青木关。东北沦陷,“东北青年教育救济处”,成立东北中山中学,第一所国立中学建立;侵华战争愈演愈烈,日军占领中国最主要的财税来源地区——东南沿海,民国中央政府财政状况窘迫。一些政界、教育界人士提出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也就是主张一切正规教育中断,高中、大专院校停办,师生员工应征入伍,共赴国难。蒋介石提出“战时教育当做平时看”——“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忘却了根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陈诚说“非常教育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教育是千年万年的大计,所谓百年树人,一个国家,要建国,要强盛,就要培养无数的人才,以为领导,以为中坚”;“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面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有生力量”。国立青木关中学是最后成立的国立中学,其公费生待遇一直延展至1949年国民党退出大陆才结束。1929年成渝线贯通,青木关才成为咽喉要道,20世纪30年代以前,全镇人口不足3000,没有一所任何形式的学校;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9年,教育部迁入青木关温泉寺,不到1年的时间,人口增至10000。1946年2月,筹备回迁,但根据规定能回迁的学生及教职工不到一半。青木关七名开明士绅联名上书要求建立学校收容遗孤。钟芳铭为熊十力先生(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弟子,1946年5月,自主组织数百名学生在社教附中原址成立临时补习班,教育部通知其前往南京洽商办学事宜,与陈立夫与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当面商议经费、校名、人事等事宜,10月1日,人字第22772号令委任钟芳铭为校长,主持学校开办事宜。11月1日-3日开学考试,5日新生入学,位于石家沟的女生部10月开课,位于温泉寺的男生部11月开课,学生源源不断,12月24日方正式举办开学典礼,共计38个班,初中24个,高中14个,共计1713名学生。费用拖欠严重,教育部自启动经费外,再未划拨任何费用,学校难以为继,多方募捐仍只能维持到1947年4月中旬,5月钟芳铭辞职,袁品心接任,经费得以保障,但推行法西斯专制,受到学生抵制。1949年11月刘邓大军由湘西进逼重庆,国民党军队逃往成都。袁品心趁乱逃走。学生自治会按照地下党“护厂、护校、迎接解放”的指示,将女生部的女同学接回本部,派学生日夜守护。12月1日,青木关解放。12月底,319名学生参军,50年底,超过100名学生参加抗美援朝;学生人数减少不足千人。教育部在青木关历时8年。行署位置在现在巴师。教育部长陈立夫的居住地在现篮球场主席台下。中大附中、社教附中的基础上,收容国立中学滞川学生。遗孤建校,4校并入,11易校名,19任校长国立社教附中(江苏丹阳)国立中大附中(南京)国立二中(江苏中学)国立三中(贵州铜仁)国立八中(湖南花垣)国立九中(安徽颍州)国立十二中(湖北武汉)国立十五中(安徽铜陵)国立十六中(保育中校)国立十八中(四川三台)国立十九中(江西石城)东北中山中学女子师范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劳作师范社会部部属保育院1946年10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同意成立“国立青木关中学”,以22772号令任钟芳铭为校长,12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1947年1月,更校名为“教育部特设青木关中学”,3月为“四川省立青木关中学”。8月钟芳铭辞职,袁品心任校长。1949年4月19日,全校1000余人步行至沙坪坝参加“反饥饿、反内战、争温饱、求生存”的学生运动。9月,荣昌师范并入并设师范部。12月底,学生踊跃参军。1950年1月,更名“川东区青木关中学”,第二次参军潮。璧山专署任命蒋昭麟为校长。9月,明志中学部分并入。1951年9月,师范部并入大足师范。1952年3月,高中部并入璧山县中学。4月,划属北碚市,单办初中,称“北碚市第一初级中学”。1953年4月,划属巴县,更名为“四川省巴县青木关中学”。1954年2月,五云(兴隆)中学并入,称“四川省巴县第二种学校”。9月,复招高中那个,11月,李荣合任校长。1957年反右,四人右派。1958年下半年停课两个月大炼钢铁。1961因三年自然灾害,7月开始停办非毕业年级,9月全校停办。1962年9月恢复行课。马世璋任书记兼副校长。1965年“四清”运动,教师受到冲击。(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校停课。1968年9月,更名“青木公社中学”,初中招生,学制两年。1971年2月,更名“四川省巴县第四中学”,王正兰任书记,高中招生,学制两年。1976年9月,初中三年学制,11月许廷模副书记、副校长。1978年9月,许廷模任书记、校长。12月,恢复工会、团委,落实政策,平反。1983年9月,李明洁书记校长,高中三年学制,教育部对教龄30年以上教师颁发“园丁纪念章”,36位教师获表彰。1984年,易名“四川省巴县青木中学”。1986年,“四川省巴县青木关中学”。1988年,开评职称,陈刚理书记校长。1990年8月,陈友中校长。1992年8月,谢儒孝书记,1993年书记校长。1994年8月,郭思福校长,谢玲副书记。9月,周五工作制。1995年1月,划属沙区,更名“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1996年8月,邹儒芬书记校长。1997年9月,刘春晓副书记。1998年8月,巴师并入,刘春晓书记,熊家和副校长。1999年6月,教学大楼动工。2000年6月,教学大楼竣工,11月,食堂、内操场、校门、喷泉花园竣工。2001年7月,联招学校,BC栋公寓竣工,巴师公寓竣工。9月,高三迁入巴师分部。2003年7月,刘春晓书记校长。2005年9月,沙区示范级学校。2006年10月,60周年校庆。2009年,市级重点中学。2010年,综合楼竣工。2012年,张昌福书记。2013年,张昌福校长,徐若颖书记。
本文标题:青木关中学校史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9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