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青树项目文物知识资料
文物保护基础知识陕西省丹凤中学《船帮会馆文物现状及保护建议》项目学习资料绪论一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1文物的基本内容2007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并实施的《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明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2文物的分类分类的必要性(1)由于文物种类繁多,材质不同,要求保存的环境也不同。(2)为了便于文物的保护修复,由于文物的质地不同,不仅存放的环境要求不同,而且进行保护和修复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文物必须正确分类,才能方便文物的保护和修复。(3)庞杂的文物只有科学分类,才便于管理,既确保文物的安全,又方便文物的查找、整理、研究和合理使用。分类的方法:依据文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文物有许多分类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但大体上有博物馆分类方法和文物保护研究的分类方法。(1)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分类方法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便于管理,便于快速查找,同时兼顾到文物保护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按文物材料:金、银、铜、铁、玉、石、陶、瓷等按文物用途: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兵器、礼器等按文物制造分类:织物、刺绣、雕漆、错金银、珐琅等按文物制造年代: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等(2)文物保护研究的分类方法主要依据文物的材质和保存环境来分类a按文物材质分类:有机质文物:纸质文物(古籍、字画、碑帖、档案等)、纺织品文物(丝、毛、棉、麻织物等)、竹木漆器、皮革类、尸体类、骨角质类、音像类文物。无机质文物:金属类文物(金银铜铁锡铅)、石质文物、陶瓷砖瓦类文物、彩绘壁画类文物b按文物保存环境分类。馆藏文物:一般体型较小,重量轻,如可移动的碑刻、玛瑙、翡翠、水晶、宝石等,金属类文物,陶瓷等等。室外文物:一般指形体较大,重量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如石窟寺、古城遗址、古村落遗址、古城墙、烽燧、塔等。地下水下文物:地下水下现在还未发现或已经发现但因种种原因而未发掘的文物。文物按保存环境分类的意义在于方便研究适合文物保存的最佳条件,以便人为控制文物保存环境。对于室外文物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腐蚀的机理,保存并创造文物大环境的最佳保护方案;对于地下文物主要从水文、地质、地理等大环境来研究地下文物的保护。二文物保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物保护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研究,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再生的文物。它的研究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文物的材料、组成部分、结构与性质、制造工艺、文物的来源及产地,还要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老化、变质、腐蚀毁坏的影响及劣化机理等,只有在以上各方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对文物进行科学有效保护的方法和具体实施的保护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和科学合理利用的时间。1鉴定文物的真伪2研究古代文物的制作工艺3分析测定文物的成分、结构及表面性质4研究文物毁坏的原因及锈蚀腐败的机理:a文物本身组成和性质的因素b环境因素c人为因素5研究文物保护材料6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三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1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不仅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指导方针。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依据。防是主动防止,即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材料和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在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材料的组成,结构逐渐发生老化变质,甚至完全锈蚀或糟朽腐败,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而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和提高文物材料自身抵抗外界因素影响,使文物尽可能长久的存在人力可控的范围内。2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3)消除病害保护文物安全的原则(4)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则(5)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遵守的原则a文物保护修复中以使用原材料为主的原则b选用文物保护材料应坚持与文物强度、颜色协调的原则c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d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四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1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2文物环境研究逐步深化3文物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手段现代化4文物保护研究方法的综合化5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的精深化6文物保护设施的现代化7文物保护研究单位工作的专门化、系统化8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研究工作的协作化9文物保护教育的普及深入化a加强政府和文物单位领导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提高b加强现有文物保护队伍建设c加强继承和发扬传统保护修复技术的教育d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教育第一章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一保护的起源1人们早期对劣变的认识:食物防腐木乃伊2日常的家庭修理和防护:修补清洁防护性涂层防虫剂3工匠的修理与修复,工匠通常技艺高超,对于材料的加工性能、使用性能及耐久性都有很深入的了解4对美的追求:清理重新填补5建筑修复,如用石灰保存石刻二博物馆的修复的发展1、18世纪后半叶,sirHansSlone雇佣修复师,预防性保护概念出现2、FriedrichRathgen博物馆建立的化学实验室的主任,1927年,第一次用系统的科技手段设计并完善保护处理的科学家,具有开创性,有关保护处理的论著产生深远影响3、HaroldPledarlenth对于二战期间文物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特点史系统运用可惜的方法发展,改进保护方法。考古出土物的维护ChristianJurgensenThomsen三期论成为博物馆文物的分类及陈列基础。充分认识到发掘可能导致快速劣变,文物出土后应立即得到有效紧急保护处理。特别之处在于,修复文物,是为了在考古学科的发展中使用它们,他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也可以认为史保护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三保护学科的形成保护学科直到1920s到1930s才发展起来的,其标志就是对保护有了明确的定义,各种保护组织的建立,操作标准和原则规范的制定。1930ManuodofConservationandRestorationofPaintings第一本专业论文集1950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ConservationofHistoricandArtisticWorks(IIC)科学的保护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材质构成,劣变机理研究,保护处理的科学设计与实施,充分利用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对文物进行保护。1、保护原则JohnRuskin对现代保护理念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WilliamMorris成立古代建筑保护协会,协会的章程中制定了一些原则,是现代保护理念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2、对早期所使用的保护材料的研究3、预防性保护的发展人们对于污染的危害有了充分认识合成聚合物有很多优点,但本身也可能劣变,且对器物造成危害对于一些修复方法的争议,特别是油画的修复最少处理原则通过建筑物本身的特点进行装饰文物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要保存其真实性四中国文物保护发展历程(一)传统修复保养工艺的源流1青铜器修复。青铜器修复技术源于春秋,盛于北宋,至清代形成独立产业2书画装裱(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初创期。1950—1978修缮了大量的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壁画的揭取迁移。(三)文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成熟期1978—至今1观念更新重视文物保护2健全法规和管理体制3统筹全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规划4文物保护科技机构的壮大5文物保护科技人才的培养第二章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一发掘前文物的保护工作1、对发掘地点的环境进行调研,预测发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出一些预防性的解决方案。2、预测可能出土的文物种类二现场保护(一)保护的主要任务1、减少环境骤变对文物的冲击适当的保护材料、保护措施及时对文物加固,不能使用粘固性材料作临时性保护2、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进行稳定性处理,可使用石膏固定3、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的调查和记录为了研究文物的保存情况,损蚀情况和腐蚀机理,为文物的保护处理及以后的妥善保存提供一些数据和参考,在考古发掘现场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观察、调查、取样并作翔实的记录,测量文物埋藏的深度、与文物接触的介质的颜色、成分、含水量,酸碱度,溶盐的成分、含量和分布等4、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情况的调查与记录文物从地下埋藏到发掘出土的环境突变引起文物的变化及造成的损害等。(二)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1、保护和获取文物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文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包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和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开发利用其中蕴藏着的大量信息资源,必须要保护好作为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文化遗存,特别是要保存文物的历史标志。2、防止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破坏的应急措施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的危害非常严重,因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点应放在采取科学有效快速的保护措施来防止由于环境突变对文物造成的毁灭性破坏。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场所三实验室保护1、分析检测2、研究清理3、保护处理修复,化学处理或采取别的措施达到器物的稳定4、为陈列的目的所作的处理四通过控制博物馆环境对文物进行长期保护1、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其控制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这个温度范围是泛指各类文物而言,有些质地的文物对温度有更严格的要求。博物馆室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不仅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标准,就一日而言,气温的变化也不能过于剧烈,一般认为日气温差不能超过2—5℃。为了控制博物馆内的温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措施:A、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掌握馆内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太冷或太热气节,陈列室开放时及库房均应关闭门窗、挂窗帘,减缓空气对流对馆内温度的影响。在室外气候适宜博物馆气温要求的季节,可通风降温散湿,利用自然通风控制室内温度。B、用温度调控设备。用空调系统设备自动调控博物馆温度是最后的途径。在温度不适的房间,展室或气候不利的季节,可单独使用调温设备,用机械方法缓和温度变化的应急措施,如热风机、恒温器、空调器式。C、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使陈列柜小环境免受外界气温的干扰。长期实验表明,封闭展柜可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减缓室外气候剧变对文物的影响和破坏。水质框架的玻璃柜,年久易变形而出现缝隙,难保密闭,因为可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注意考察新的材料,制造密闭性能好的展柜。2、博物馆内湿度及其控制博物馆内相对湿度基本公认数值时45%—6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一般泛指的各类文物基本是合适的。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与文物的材质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材质的文物,有其严格的湿度控制范围,即最佳保存环境湿度,如漆木器类库房为60—70%,纺织品、纸质文物库房为50—55%。文物分类收藏或展出,有区别地控制湿度,是最理想的办法,如果实在达不到这一要求时,也要将湿度控制在泛指各类文物的标准数值范围内。水是各种因素破坏文物的媒介,博物馆内湿度条件的优劣,是评价博物馆环境的关键。为了严格控制博物馆室内环境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措施:A、安装可自动调温、调湿的空调系统,控制博物馆、陈列室或文物库房的湿度,使之恒定在标准范围内。B、根据室外气候变化规律利用自然通风控制博物馆或展室湿度。调节馆内外湿度时,必须考虑馆内相对湿度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应用下面的公式将相对湿度换算成绝对湿度来比较馆内外的湿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当时温度下的饱和湿度C、单独使用加湿机、去湿机,或使用恒温恒湿机来控制和调节湿度。D、控制文物柜及展柜小环境,尽可能封闭严密,减少湿度剧烈变化,减缓室外
本文标题:青树项目文物知识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9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