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成人员一、课题组高级顾问苏森,副省长,青海省人民政府。白和金,院长,原计委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温成学,主任,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罗朝阳,副主任,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张文林,副主任,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二、课题指导讨论小组慕海平,研究员,科研部副主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文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王仰麟,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盖文启,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梁本凡,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中心。三、课题负责人(一)课题组长费洪平,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二)课题副组长王岳平,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姚海瑜,处长,经济师,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杨汝昆,处长,经济师,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四、课题组成员王亚平,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远京,副研究员,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李淑华,助研,硕士,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任旺兵,副研究员,室副主任,博士,国家计委产业发展所。赵锡嘏,原副所长,高级经济师,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鲁水清,处长,副研究员,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宋金平,博士,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利锋,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段宇军,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副处长。余静,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经济师。陈昌正,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经济师。王莉辉,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那海生,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目录第一章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特点及评价一、青海经济发展现状特点二、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三、青海发展特色经济面临的困第二章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功能定位一、国外新的环境条件与青海特色经济的功能定位二、国内新的环境条件与青海特色经济的功能定位三、西部大开发与青海特色经济的功能定位四、青海特色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第三章青海省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一、青海省特色产业分析与评价二、青海省发展特色经济的指导思想三、建立和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体系第四章青海省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一、大盐湖产业链二、水电──铝产业链三、油气开发及加工产业链四、特色农业产业化链五、特色旅游产业链六、青海特色核心项目选择第五章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政策措施一、争取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青海发展特色产业四、加快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经济活力五、抓住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六、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及对策研究目录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二)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青海省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的条件(一)独特的环境、资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带来了历史机遇(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加入WTO对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的影响四、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基本思路五、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发展内容和布局(一)种植业(二)畜草业(三)冷水鱼养殖业(四)林果业六、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一)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支持特色农牧业发展(二)创建名牌战略,实施产业化经营(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四)建立完善的特色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化体系(五)狠抓农牧业技术创新,提高高原特色农牧业效益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农牧民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牧业单一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之农牧业技术成果的普遍应用,使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牧产品和主导产业。1、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1)加大了“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和品质改良工作。青海生产的油菜籽粒饱满、出油率高(青海春油菜单产居全国之首,含油率高达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品质优,无污染,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同时油菜产品中富含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因而市场前景广阔。1999年全省种植面积142.06千公顷,总产量达到27.85万吨。经过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选育出“双低”杂交油菜331和青油14号等优良品种,这两个优良品种在1999年推广面积达35千公顷以上,最高单产可达250公斤左右。“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已超过油菜种植面积的25%,去年仅此一项新增效益2000多万元。根据市场需求,青海省已将“双低”油菜作为十六项重点技术项目进行推广。通过建立高产示范田、科技示范区等手段,努力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已形成以互助为龙头,辐射大通、乐都、湟中、湟源等县的“双低”油菜种植基地。“双低”油菜深加工方面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互助已建成油菜深加工企业一座,年产1000多吨。(2)青海生产的蚕豆籽粒饱满,无虫蛀,粗蛋白高达28.2%,远销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蚕豆市场前景十分诱人。目前,全省已将蚕豆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作物进行扶持和推广,现在种植面积达24.46千公顷。推广的青海3号、9号等系列蚕豆新品种,年产蚕豆7.75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海西和西宁地区的湟源、湟中各县,蚕豆生产已成为我省种植业调整的重要内容。蚕豆深加工刚刚起步。(3)无公害反季节蔬菜。1995年以来,全省紧紧围绕《青海省“茶蓝子”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提出的增加总量、提高自给、繁荣市场的目标,按照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大了工作力度,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几年改进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保护地栽培,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5千公顷,总产量46.24万吨。其中西宁地区种植面积3.2千公顷,总产16.5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5.65%和35.99%;乐都种植面积4.48千公顷,总产18.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5.98%和39.34%,格尔木地区种植面积706.7公顷,总产3.5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65%和7.74%。基本上形成了以乐都、西宁、格尔木三点一线的生产格局,构成了全省蔬菜产业的主体。全省已先后建立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篮子”商品基地、规模示范园(区)。据统计,已建成15公顷以上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13处,10公顷以上的43处。并拟将柴达木建成莴笋、大蒜生产基地,主要产品销往外省。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蔬菜生产由以供应当地市场为主,开始向国内外市场拓展;由零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1999年全省外销地产蔬菜6000吨,今年春节前,乐都韭菜经新疆销往俄罗斯,地产蔬菜首次走出国门。西宁销往香港特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西宁郊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白菜、红萝卜为主;城西区以白皮莴笋为主;城东区以西红柿为主;大通县以冬萝卜、红皮葱、蒜苗为主;循化县以红辣椒为主的集中连片生产格局。乐都县“一村一品”为重点,青菜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5个,面积达880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蔬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4)花卉产业已成为青海省特色经济的朝阳产业。青海省气候冷凉,是发展球茎花卉的理想繁殖基地。种植一个标准种球可产3-4个子球,优势明显。郁金香、唐昌蒲、百合在国内花卉市场前景良好,目前花卉种植技术也已成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省种植鲜花29公顷,种植品种主要有郁金香、百合、唐昌蒲、剑兰等,组建花卉市场4个,销售额达232万元。唐菖蒲、郁金香、百合等根茎花卉种球,是广东、云南等南方花卉生产大省生产高档鲜切花的优良种球,需年年调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日趋繁荣,种球需求量逐年增加。花卉产业结构开始由过去单一的以绿化苗木为主向鲜切花、种球、盆花等多样化、商品化发展,产生了多巴苗圃、西宁苗圃等以花卉生产为主的实体和一批花卉生产专业户,以及花语、天利等一批花卉专营公司和专卖店,逐步具备了常年供应的条件,形成了产业化雏形。(5)中藏药材是青海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由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特殊,因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中藏药原料资源优势,主要有藏;茵陈、大黄、冬虫夏草、贝母、甘草、麻黄、构杞、羌活、花锚等。青海产大黄主要集散于西宁,故有“西宁大黄”之称,商品除供应全国外,还出口国外,是西宁的地道药材,也是青海的大宗药材之一。青海是冬虫夏草主产区之一,以玉树、果洛的资源量最大,品质优良,闻名中外。枸杞人工种植面积约667公顷;全省资源量50吨,以柴达木地区产量最高,质量优,俗称“柴构杞”。羌活主要分布在海东各县及海南、海北、果洛、玉树。青海省在中药材出口创汇上有一定潜力。目前,青海正在开始建设符合国际要求的现代中药材生产基地,以使中藏药材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通过产业调整,中藏药材开始进入深加工时期。青海生产的乙肝健、晶珠肝太舒、二十五味松石丸、藏茵陈片等三十余个品种,以其原料无污染、纯天然、疗效好等特征,深得患者称誉,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并进入了美国和东南亚市场。青海省现有中藏药生产企业7家,1999年中藏药产值1.8亿元,占全省医药总产值的45%。生产中藏药8大类200多个品种。中藏药生产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通过组建多种经济成分的生产企业,形成了以三普、金诃、晶珠、大地、久美等为骨干的生产营销相结合的中藏药产业群体,涌现出了三普这样的已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大集团公司。产品也由传统剂型、低水品剂型逐步向现代剂型、高水品剂型转变,有30余个中藏药产品,以其疗效好,纯天然等特征畅销国内各地区,有的远销到国际市场,成为青海省医药行业的拳头产品,为中藏药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适应中藏药事业的发展,从80年代后期起,相继建立了一批以青海省藏药研究所、青海绿色药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研究中心等为主的中藏药应用基础科研机构。主要围绕高原特有中藏药资源,重点在防治肝胆疾病、风湿类风湿疾病和保健药品方面进行深入的开发应用研究,近两年已推出10多个新药产品投产上市,有的已获国家专利,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一些更新换代的系列后备产品正在研制中。另外,一些有条件的医院、药品生产企业也设有中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全省主要藏传佛教寺院都开办有从事藏医门诊和药学研究部门。初步形成了我省中藏药研究开发体系。(6)特色果品生产逐步成为青海省特色经济的又一增长点。“七五”期间,全省坚持果树上山、下滩、进沟,不与粮食争地的方针。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在黄河、湟水流域开发宜果荒山、荒滩,建立商品性新果园,累计投资650万元,建成商品性果园5.64千公顷,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了一批新的生产能力。“八五”期间重点抓了中低产果园改造,通过推广加密补栽、高接技种,加强水肥管理,恢复树势,改良品质,培肥土壤,减轻病虫危害等措施,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到目前全省果品产量达24.77多万吨,比1978年增长231.6%,产值2420万元以上。1994年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元帅、金帅苹果被评为金奖。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红富士苹果被评为铜奖。沙棘是青海省优势经济林之一,在全省各地都有种植。沙棘饮料等保健系列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大。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形不成规模,拳头产品少,还未形成产业化格局。2.畜产品生产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1999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8.24亿元,比1987年增长43.9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7.8%。畜牧业已成为大农业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随着牛羊育肥技术,生猪暖棚饲养,快速育肥,牛、羊、猪等品种的杂交改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经济效
本文标题: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9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