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许多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习俗逐渐退出社会生活,许多传统的工艺品和技艺也有渐渐失传的趋势,而那些无形而又渊源流长的代表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泯灭边缘。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招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当成一个商机,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却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针对这一问题董励华在《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并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应采取的策略、措施[1]。谭启术在《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论述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所肩负的责任[2],李荣启在《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因类而宜,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3]。第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消费的对象,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对象时,为了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进行了过多的改造和包装,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弘扬了民族文化,实质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有的精神意蕴。第三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经营管理存在多重管理和经营权转移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在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中引入了一些营利性的社会力量等等。二、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在科技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背景下,人为地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改造,适合现代消费者口味,适合划时代的需要,并带来经济效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并行不悖,但是开发利用代替不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4]。我们要澄清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的原因和目的。我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趋于消亡。过去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传媒技术的落后,空间地域中都有富于地域色彩的语言和文化娱乐方式。第二,一些旧的文化传统逐渐在人们的消费视野和审美视野中消失。以宋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武强年画为例》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突破僵化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回到现实生活、生产中,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原本的含义和韵味,避免造成失真和变异[9]。基于以上原因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对自身生存处境的反思说明人类已经深切地认识到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排斥合理开发。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同样可以得到可观的回报。RexNettleford在《非物质遗产的迁移、传承和维持保护》中,针对非物质遗产迁移现象,分析在迁移中造成的遗产流失、衰亡现象以及在前一种反而促进遗产传承和创新的现象,提出要针对此现象加强保护的观点[9]。但是,如果对世界遗产进行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则不仅会破坏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会对遗产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情况列入《濒危》名录的已达35处。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放宽眼界加强环境意识与生态观念。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积极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不只是消极地加以限制和封禁。第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着眼于修复工艺技术或迁移、重建方案,而且要因地制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治与人文环境的改造与修复。第三,对于新考古发掘和发现所揭示的史实,既要着眼于历史年代的鉴定与当地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水平,还要着重研究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考古信息中揭示当时人文交流、物质交换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开豁诠释与论证的大思路。第四,对于古建筑修复的“修旧如旧”原则,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最大限度保证历史遗产的原始风貌,也要考虑到对现代环境变化的适应和生态功能,保障它更加安全提高它的应用功能。5、扩大并深化田间考古格网定位的经验,引进地理信息系统技,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能力建设与现代化,使考古成为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和能流。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作要对作要对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精神家园负责精神家园负责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参考文献[1]董励华,郑继仁.试论非物质文化把遗产及其保护[C].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2006.[2]谭启术.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学习月刊,2007(13):27-28.[3]李荣启.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6(2):193-197[4]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5]荷秋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OL][6]林惠彬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8):265-265[7]梁晓华、梁寅伍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丽水市博物馆期刊,2008(01)[8]宋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以武强年画为例[J].旅游时代,2007(4):48-51.[9]RexNettleford.Migration,TransmissionandMaintenanceoftheIntangibleHeritage[J].MuseumInternational,2004,40(5):178-190.陈佳欣1321308202
本文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0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