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供给学派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供给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三节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第四节供给学派的经济实践及其影响第五节供给学派经济思想评说第一节概述一、主要代表人物二、供给学派的产生一、主要代表人物1.阿瑟·拉弗:因提出“拉弗曲线”而著名,被认为是极端的供给学派。代表作:《税率、生产要素之运用以及市场生产》(1981)。《政府的苛捐杂税于税收不足》(1984)。2.乔治·吉尔德:代表作:《财富与贫困》(1980)。从社会学的角度阐明了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3.裘德·温妮斯基:《世界活动的方式》(1977)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教父”。4.罗伯特·蒙德尔: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先驱”。5.马丁·费尔德斯坦:主张适度的减税,被认为是温和的供给学派。二、供给学派的产生所谓供给学派,并非指所有主张增加供给的经济学家,而是指主张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下增加供给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此,当前在西方的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思潮中,供给学派是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学派。(一)思想渊源(二)时代背景(一)思想渊源1.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认为高税率会减少生产,主张降税。同时还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些便成了供给学派的思想萌芽。2.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强调增加供给的重要性。反对高税收,认为这会减少对课税商品的消费者和鼓励走私,从而使政府收入减少。3.萨伊(1767-1832):“萨伊定律”。4.科林·克拉克:澳大利亚经济学家。他曾经在20世纪40年代用经济计量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命题:税收负担若超过25%,将导致通货膨胀。(二)时代背景美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滞胀”局面。战后,美国以1946年公布“就业法”为起点,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企图通过国家调节,人为地膨胀总需求。到了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政策走进了死胡同,破产了。标志:一是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二是出现了储蓄率、投资率以及生产增长率下降,与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急剧削弱。第二节供给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一、税收理论二、通货膨胀理论三、供给决定需求四、供给增加的因素和途径一、税收理论拉弗曲线: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拉弗曲线对政府税收、税率与供给关系给出了自己的说明。横轴表示税率(t),纵轴表示税收(T),税率、税收和供给存在如下函数关系:T=t·QsQs表示供给量一、税收理论拉弗曲线表明:第一,税率为零时,政府的税收为零。拉弗认为,这是政府所不能允许的,税率不可能为零。第二,税率为100%时,政府的税收为零。因为,在税收为100%时,人们的劳动收入全部划为政府税收,个人收入为零,人们会中止生产,从而政府的税收为零。第三,任何一定数额的税收总额,既可以通过一个高税率征得也可以通过一个低税率征得。即总是存在着产生同样政府收益的两种税率。第四,税率有一个最佳点,即图中的B点。当税率为B时,产量和税收均为最大。高于B点的税率,会引起大量税率增量的负效应,使供给减少,从而使税收总量减少,图中阴影部分是禁区,表明B是税率的极限、低于B的税率,税率每减少一定百分比,会引起供给的增加,但由于资本边际生产率低于B时,税收达不到最大值。因此,找出B点便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二、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二)通货膨胀的成因(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凯恩斯主义:需求膨胀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货币过多引起通货膨胀。供给学派:从供给角度给出了解释——需求过多,供给不足。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需求和供给的分离——指人们愈来愈相信一个人的购买力可以长期超过他的供给力,相信一个人可以不劳而获,相信一个人可以继续不断地从别人那里有所取而不必有所给。”(二)通货膨胀的成因吉尔德认为:税收引起了通货膨胀。因为税收导致成本的增加,企业利润的下降,使边际企业退出市场,供给减少,但需求没有改变,产品供不应求,这将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税收、税制和相关的制度引起的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所导致的生产率下降,与政府规模扩大相伴的非生产性开支过多,这些因素使价格居高不下。(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良影响1.通货膨胀使社会不能制定长期经济计划,促使个人和公司选择短期的比较可靠的报酬,而不作长期和更有生产价值的选择。2.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影响是降低了在工厂和设备投资上的收益率,提高了企业的所得税率,降低了企业投资的税后净收益率。3.通货膨胀导致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减慢。由于纳税后投资收益率下降,进而投资下降,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份额减少,投资率下降,股本增长率放慢,长期生产能力下降。4.通货膨胀将严重打击出口部门。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会使出口商品相对涨价(贵),进口商品相对降价(便宜),从而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这将打击出口部门。(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成因是税收和税制,是高税收造成了通胀,而高税收又源自政府规模不断扩张所导致的非生产费用上升,因此,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应当是:1.削减政府规模或提高政府效率。2.鼓励生产和革新,增加供给,提高生产率。3.减税。减税后只要投资率及生产率上升,生产增长,那么,通货膨胀会自然消失。4.调整税收结构。调整税收结构可以减轻减税时的负效应。为鼓励和刺激企业投资,在所得税和投资税之间,政府应多削减投资和资本收益税,少削减所得税。最糟糕的减税方案是在降低所得税的同时提高投资税。三、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学派提出了“回到萨伊那里去”的口号,用“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否定“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定律。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的人为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高福利政策、失业救济政策、最低工资政策等等,使自愿失业者反而大增,而且不能鼓励提高技术,从而使结构性失业增加。因此,供给学派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就要废除按凯恩斯定律建立的一系列福利政策,代之以对供给的刺激政策,只要对经济有了刺激,就会扩大生产,生产的扩大意味着雇佣工人的增加,失业减少。三、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学派还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忽视了投资,与需求管理相联系的税收政策、退休金制度、膨胀信用政策等起了人为抑制储蓄、鼓励消费的作用,从而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生产率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膨胀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形成滞与胀的恶性循环。由此,供给学派给出结论,凯恩斯理论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滞胀的恶果,“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应重新得到肯定。四、供给增加的因素和途径供给学派认为,他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萨伊定律,他们在萨伊定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阐述了刺激供给的因素和途径。(一)因素他们认为:解决滞胀的根本是刺激供给增加,决定供给增加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生产要素投入的绝对增加,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供给增加的因素和途径(二)途径1.提高经济主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增加供给就是增加投入,要刺激投入,就必须保证有可供投入的资金,所以应提高经济主体的收入。人们进行生产性投入的目的是收益,收益大则投入的积极性高,所以只要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肯定会将手中的可支配资金投入生产以盈利。2.政府应用改变报酬的方式使企业家和工人乐于投资、喜欢工作、善于发明,这样既能刺激人的积极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供给,又能使收入增加,增加消费。第三节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一、政策主张二、供给学派政策主张与凯恩斯政策主张的区别一、政策主张(一)、减税政策供给学派认为减税会带来以下好处:第一,降低税率可以促进个人和企业增加储蓄和投资,并促使个人少休闲、多劳动。第二,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政府收入增加。第三,减税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一、政策主张(二)、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供给学派认为,美国每年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严重抑制供给,产生以下危害:第一,造成大量自愿失业者。原因是失业成本太低造成的。所谓失业成本,是指因失业而付出的代价。用公式表示就是:失业成本=就业工资-工人所得税-失业救济金。从公式来看,失业救济金越多,失业成本越少。第二,造成浪费,助长舞弊。第三,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过大的社会福利费,挤占了生产性投资,直接造成供给不足。一、政策主张(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供给学派认为私人经济部门的效率要比公共部门活动的效率高得多。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把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只有企业家最清楚。因此,让企业自由地经营,才能提高生产率,使生产收到最佳效果。政府管理过多,则会阻碍企业生产的创造性,影响生产的增长。而在现实实践上,美国自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以来,不必要的国家干预太多太细,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如二战后关于价格、工资、生产安全、环境卫生、商品检验、贸易及证券交易等方面的法令条例很多,其中不少内容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限制了生产发展,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产品成本,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予撤销或放宽。并且,企业要对一些新产品、新能源、新技术进行开发,往往受到有关规章制度的限制,使美国在产品开发方面走在日本等国后面。所以,供给学派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政策主张不过,供给学派并没有完全否定政府干预,它所否定的只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完全抛弃政府干预而追求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状态,并不符合供给学派的内在逻辑。这是因为完全竞争仅仅是指一种平衡状态,它排除了大部分供给方面的行为,即取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一切活动,而这些又都是真正企业家的主要活动。所以,供给学派的经济自由,是为了维持经济进步和创新精神而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适度的政府干预。一、政策主张(四)、稳定、适度和可测的货币增长以稳定币值供给学派追求无通胀或低通胀的增长。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上,他们绝对是把减税的财政政策放在首位,因为他们认为,通胀的主要原因是高税收。但他们也重视货币政策。他们的货币政策是一种稳定的、适度的和可测的货币增长政策,从货币供应量来说,既不能多,也不能过分紧缩。货币过少,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他们强调的是货币供应量的稳定。一、政策主张供给学派还认为,要同时达到降低通胀和经济高速增长这两大目标,除了大规模减税,还应恢复金本位制,以保证美元的购买力,稳定美元币值。在他们看来,在纸币制度下,货币价值储藏功能受阻,高通货膨胀使纸币的未来购买力变得捉摸不定,人们就不肯多储蓄;而实行金本位制,能使公众对美元产生信心,良好的价值预期会使人们停止对不动产的投机活动,从而对工厂设备等实际投资产生兴趣。不仅如此,黄金本位制还能使货币当局真正找到实施货币控制的客观依据,使币值的稳定有坚实的基础。二、供给学派政策主张与凯恩斯政策主张的区别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特点: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供给效应。由于供给学派是打着反凯恩斯主义旗号出现的,因此,其政策主张也和凯恩斯主义相反。从表面上看,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一样,都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他们对政策效应关注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具体来说:二、供给学派政策主张与凯恩斯政策主张的区别1.减税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减税可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而是一种增加有效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他们强调削减低收入阶层的税,因为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大,减税意味着增加大多数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由于乘数原理,这会导致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大规模投资和大量雇佣工人,从而减少失业,增加供给。而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可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税后储蓄和投资收益,因而可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会增加供给。同时,供给学派强调削减高收入阶层(主要是企业家)的税收,以刺激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他们认为减税首先是刺激人们工作、储蓄、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供给,然后由于供给的增加才使收入增加。可见,尽管二者都认为减税会增加国民收入,但凯恩斯学派从增加有效需求的角度说明,是
本文标题:第六章供给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3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