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原则(一)总体思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力争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50%,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左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三)主要原则。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市场导向,农民主体。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主体能动性,依靠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化结构,效益为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科技支撑,强化服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比较效益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尊重规律,保护生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促进资源利用减量化与再利用,推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保护农村生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二、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着力建设主城近郊都市农业示范区,拓展农业功能,突出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及设施农业、园艺农业。大力建设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强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平台建设,突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保障功能。加快建设“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闲置资源,重点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特色农业。(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市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11个产业。粮油产业要推广良种良法,开展高产创建,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充分挖掘增效潜力。柑橘产业要坚持高标准建园、集中连片发展,鲜食与加工品种相结合,重点发展晚熟柑橘,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蔬菜产业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有机蔬菜,确保市场供给,扩大精深加工,提高种植效益。畜牧产业要稳量提质发展生猪,推广适度规模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优质肉牛、肉羊、肉兔、土鸡为主,推广种草养畜及健康养殖模式。要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类江、河、库、塘、池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各区县(自治县)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合理确定有市场、有潜力、有效益、有特色的重点产业。(三)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思路,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到2017年,优质中稻、豆类、玉米、专用马铃薯、油菜等生产基地占粮油播种面积的比重超过80%,建成优质粮油品种良繁基地12个,优质粮油基地1000万亩。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冬季蔬菜基地、高山蔬菜基地、榨菜种植加工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年产量1800万吨,蔬菜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优质肉猪、草食牲畜、家禽等生产基地70个。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一)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新增培育一批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力争3年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引导扶持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强化农产品宣传推介,树品牌创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追溯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推进农产品保鲜、包装、贮运等技术研发和推广。(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广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使用的设施及技术。对达到一定加工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从事食品加工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落实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政策,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完善补助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要向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能力。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优化涉农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引导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一批产研融合的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11个重点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集成。建立特色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在良种培育与引进、节本降耗、提质增产、疫病防控等方面研发与推广成套适用技术,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农林生态与环保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二)加快良种化进程。扶持壮大种子种苗生产企业,促进引、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立足特色产业实际需要,种植业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粮油、蔬菜、柑橘、特色水果、中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推进海南南繁基地提档升级;养殖业重点建设生猪、草食牲畜、家禽、生态鱼等一批原种场、扩繁场及扩繁户。建立良种推广补贴机制,加大对农民的良种直接补贴。(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以种苗培育、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为重点,发展温室大棚;以畜禽养殖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抓好适合重庆丘陵山区特点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适宜农机具研发推广,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区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示范基地,加快形成集新品种展示、新技术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创新科技人才下乡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农技人员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与创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村培育5―8户科技示范户。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五、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一)加快水利及交通设施配套。围绕特色效益农业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荒山造林、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要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用好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政策,发挥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作用,大力建设园区路、产业路和人行便道。(二)加强农村土地整治。结合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统筹安排农田和村庄土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把“产业取向”原则贯穿到农业综合开发之中,将农业综合开发重心转向重点产业建设。六、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一)培育流通主体。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扶持壮大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专业农产品流通协会。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继续实施鲜活农产品整车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二)加快市场建设。着力培育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并管理好“三级”农产品市场,加快建设双福农贸城、白市驿西部涉农物流加工区等市级大型市场,增强对周边省(区、市)的辐射能力。继续加强区县(自治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全面推进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管理,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市场(配送中心)为纽带,大型超市、城乡菜市场为终端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的作用,促进农产品远期交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办好农产品网上展厅。(三)健全信息网络。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发挥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的价格发现功能。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围绕市场发展生产,形成灵敏的市场供应链。(四)推进产销衔接。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引导大型批发市场与产区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探索建立农产品进集体食堂、餐饮企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会展经济。在保障重庆城乡市场供给的基础上,扩大优势特色产品对外销售。七、强化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行区县(自治县)负责制,区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市农委负责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和具体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对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行专项考核,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自治县)的综合目标考核。市里每年评选150个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先进典型,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二)加强政策扶持。除粮食直补、疫病防控等有特殊规定用途的资金外,市级农业发展资金全部用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调整“两翼”农户增收、产业发展等相关资金支出结构;确保市级每年投入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整合水利建设、扶贫开发、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等相关资金,支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重庆农业担保公司的“三农”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特色效益农业的信贷额度。扩大范围,探索开展特色效益农业保险。各区县(自治县)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特色效益农业投入。(三)加强人才培养。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要优化人才结构,根据需要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对农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特色效益农业知识培训,帮助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把握市场规律;深化“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生产大户、农村经纪人及广大农民开展特色效益农业专项培训,强化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
本文标题: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4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