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
重庆杨家坪中学高2018级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40分)一,单选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不一定含有液泡B.原生质层包含细胞核,不包含液泡C.线粒体和叶绿体是与能量转换相关的细胞器D.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和溶酶体都是单层膜的细胞器2.下列关于人的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细胞质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C.无氧呼吸不需要0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3.右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属于生物膜系统,因其上有④,所以能让各种分子进出B.②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能被酸性染料染色C.③位于细胞核的中央,是细胞核功能的控制中心D.在有丝分裂的前期,①②③都会发生变化4.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5.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都有核糖体和染色体B.细胞都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C.细胞凋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接触致癌因子都会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6.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受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的内流不属于主动运输B.有载体蛋白参与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都属于主动运输C.抗体的分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时,其扩散速度受温度影响7.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②动植物细胞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选用黑藻叶④所有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⑤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增强⑥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蛋白质、磷脂、色素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等成分⑦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A.②④B.④⑤C.①③⑤D.①③8.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A.I和II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B.I和I1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C.葡萄糖、性激素是以II方式进入细胞的D.水、二氧化碳、氧气是以I方式进入细胞的9.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A.赤道板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相同C.纺锤丝可能从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周围发出D.分裂中出现DNA:染色体:染色单体=1:1:110.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细胞器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11.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1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体温的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B.当处于寒冷环境时,仅通过神经调节就能使体温维持正常C.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通过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吸收D.当持续高烧39度时,产热和散热几乎相等1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一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一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减少短时间内会使②增多B.必须要有叶绿体才能发生图中过程C.⑥过程不需要光照,所以晚上可以持续进行⑥过程D.叶绿体内色素主要吸收绿光和蓝紫光16.一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是A.2和3B.1和3C.2和2D.4和617.“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形成的蛋白质。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A.核糖体B.内质网C.线粒体D.溶酶体18.前段时期,我市空气污染严重,并出现雾霾天气,其中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明显下降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9.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C.顶端优势现象与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均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生理作用特点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20.分析下列各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内侧比外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匀速旋转一周,幼苗将直立生长D.图丁中放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N的不弯曲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的方向都是单向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2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渔业捕捞之后要保证其数量达到K/2D.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生存斗争最剧烈23.某岛屿植被茂密并栖息着大量的红嘴鹃,为打造红嘴鹃旅游品牌,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红嘴鹃喜居的树种,并增设大量人工设施,改善岛屿的居住环境,若此计划得以实施,将使该岛屿A.物种丰富度增加,红嘴鹃种内斗争加剧B.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C.物质循环加快,实现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D.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抵抗力稳定性增加24.蓟马是一种靠吸取植物汁液生存的昆虫.如图是澳大利亚昆虫学家Andrewartha连续6年对玫瑰园中蓟马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这6年间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B.蓟马种群数量多的年份,通常玫瑰数量较多C.蓟马同化的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蓟马种群数量主要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25.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发生着物质交换,生物体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物质交换,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D是生产者B.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长期营养不良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26.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图,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cm11795~10cm42010~15cm313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27.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与图示信息不相符的是A.图甲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生物B处于最高营级养B.图乙中种群在c~d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图甲中A代表分解者,能将产生的CO2传递给ED.图乙中a年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c年时少28.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且三者之间存在着生物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有关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29.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y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30.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3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3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33.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3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是第一营养级B.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36.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各种群数量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3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3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b以热能形式散失C.c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c的10%~20%39.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B.农田生态系统比草原
本文标题: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4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