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量与计量教学思考一、教学内容:认识厘米(二上)、认识毫米和分米(三上)、认识千米(三上)各版本编排:北师大版:二上(观察与测量单元):厘米,米二下(测量单元):分米和毫米,千米,综合练习——填写单位涉及到米、毫米、分米、千米等)苏教版二上(厘米和米单元):厘米,米;(量一量单元),作为跟进性实践二、相关目标(一)课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0)。(二)单元1.认识厘米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2.认识毫米、分米、千米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三、思考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了测量之后,对1千米、1分米、1毫米以及1分、1秒分别有多长,1吨有多重等,能依据获得的一些直接和间接的体验举出相应的例子,并养成自觉地对常用物品进行估测的意识,而不是只会做一些单位之间换算的题目。处理好基本单位、辅助单位之间的经验积累,即连续性。如基本单位为厘米和米,处理好10厘米表象估测训练,为1分米做好准备;10米、100米、1000米的估测。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注意突出基本单位,以及辅助单位与基本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辅助单位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基本单位,依托其间的进率联系,把高或低一级单位表象推想出来。如1分米依赖于10个1厘米积累推理。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形成相关量的表象基础上,大胆的训练估计和估算的能力,养成适时进行估算的意识。比如,学习了量度、长度等,可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感知l0米、30米、100米等常见的长度,继而促使学生观察人楼的高度人约是多少米,从学校到车站大约有多少(千)米等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因此,要建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1千米,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1.估测: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反差中加深认识,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与感受。反复调整的过程即是观念建立的过程。估测是一种介于推理与猜想之间的心理活动。2.推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相应计量单位的填写。如“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先介绍蚕的生长过程,而后让学生填表格:生长过程出生6天后10天后20天后30天后长度1()5()1()1()8()3()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学生需根据已知的信息去思考、判断,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在此过程中,计量单位的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巩固。3.对举例的反思辨析思考讨论:1.可以让学生积累的参照物(熟悉的生活素材、扶手)有哪些?需要反复训练。我们经常借助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究竟有哪些物品?学生建立最为牢固?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多少相关经验?干扰性如何?学前调查3.如何检测量感?怎样才算“初步建立”?如何回访?后测题。4.如何做大做好学生身边尺基本单位的表象建立?比如,说到1千米,马上能够浮现出哪段距离。5.如何做好延续性?长度观念、质量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堂,更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体验、感受,逐步地培养。估测训练的强度可以调查访谈。6.考查的方式问题:大多是以填写床长2()单位的方式,而像床长()米的方式不多。有无差异?7.学生对床长2(),填写错误可能为分米、厘米,但不会出现千米。因为学生已经建立千米是个长距离的表象,而至于多少长却不清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考查公路长20()是否降低了千米概念的建立?因为学生只知道千米是个大数目的长度单位,但不清楚1千米究竟是多长。对于“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目标是否意味着考查方式的缺失或者不到位?8.学生对中长距离仍有困难,缺少经验的把手。如长江6300()。学生对“千米”还是“米”单位判断不清。其实这里就缺乏一个经验策略的积累与训练。如6300米是6千米左右,应该是不正确的,因为奉化到宁波距离约为20千米,所以填写单位“米”是不正确的。但它的前提时学生必须建立起“奉化到宁波”中长距离的常识性经验。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这种方式的推算:三年级学生行走1千米大约15分钟,30分钟大约行走(2)千米;奉化到宁波约1小时,20千米,奉化到杭州约2小时,距离为(40)千米。9.对1千米的体验,着眼点有二:一是体验疲惫程度;二是时间。从推想经验来看,应该以单位时间体验为重,让学生建立起1千米需要15分钟的概念,通过时间来推想中长距离。10.练习题访谈粉笔7(),学生填成毫米,笔者访谈:你见过粉笔吗?比划一下完整的一支粉笔有多长?(学生比划大约5厘米长),笔者要求她进行估计自己比划的长度,估计出5厘米,然后问她粉笔7毫米可能吗?卷尺长3(),学生开始填写米,后来改成千米。问她原因,主要是觉得卷尺拉出来很长,一段又一段。殊不知把这个很长与千米的很长等同起来。问她,1千米有多长,操场几圈(3圈半),卷尺可能有这么长吗?学生予以了否认。说明学生缺乏一个链接性的思考。练习题:燕子每小时飞行20(),填写成米,追问:成人步行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不清楚。学生缺乏对比的转换意识,如比快慢;常识性错误。判断:从上海到杭州的铁路2849米。学生推想:2849米接近3千米,学校里操场只要跑12圈,所以不能用米作单位。
本文标题:量与计量教学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6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