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食用菌是指食用蘑菇,即指可供人类食用的、子实体硕大的大型真菌。2、食用菌主要营养类型可以概括为三类:腐生型、寄生型和共生型.目前绝大多数食用菌都是腐生型,其中包括木腐菌和粪草菌.3、腐生型真菌在死体动植物上生长,营养物质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4、影响食用菌生长和发育的因素,除营养物质之外还有酸碱度、温度、水分、CO2、光照以及生物因素.5、设施化栽培是用设施设备完成食用菌栽培生产的过程,特别是调控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项生态环境因子,使各个生态环境因子达到或接近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理想状态,从而实现食用菌周年化、机械化、自动化高产优质安全生产。6、菌根真菌是那些需要依靠自身菌丝与寄主植物根尖形成的共生菌根,从土壤栽培基质获取营养的真菌。7、仿野生栽培(半人工栽培):即通过建立和维护与真菌形成菌根关系的植物群落,或人工生产菌根苗进行野外栽培,来使植物与真菌形成发达的菌根系统,从而生产出仿野生的子实体.8、食用菌产业的特点:(1)食用菌产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食用菌产业能有效地利用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副产品,不需要农用耕地,用水量少.(2)食用菌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不产生废水废气,而栽培废弃料能完全用作农业、林业、园艺业的有机肥料.(3)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力可就地转移的产业:食用菌产业可以家庭或者小型企业为生产单位,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劳动力转移成本.(4)食用菌产业是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5)食用菌产业是小康社会的健康产业:食用菌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癌症的发生.(6)食用菌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增长型产业:目前仅城市中部分中等收入人群消费,多数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消费量极低.第二章真菌基础1、真菌组织体的类型:(1)菌核:外部由拟薄壁组织形成,内部由疏丝组织形成,外紧内松,能抵抗不良环境;菌核萌发时能形成菌丝或产孢子实体。(2)子座:由菌丝体形成的垫状结构,在其上或其中着生子实体。(3)菌索:由菌丝体形成的索状物,有一个坚实的外层和一个生长的顶端,能抵抗不良环境,并不断向前生长。2、锁状联合:在双核菌丝上的横膈膜处产生的一个具有特征性的侧生突起,它往往发生在菌丝顶部双核细胞的两核之间。3、子实体包括菌盖、菌柄、菌环、菌托、菌褶4、菌柄的着生方式:中央生-蘑菇;侧生-侧耳;偏生-香菇5、菌环:即内菌膜残留在菌柄上的环状物.着生位置:有上、中、下三种。6、菌托:即是外菌膜残留在菌柄基部的环状物或苞状物等7、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鳞翅目绿草蝙蝠蛾幼虫体上,使虫尸成为菌核。菌核萌发产生有柄、棍棒状子座。在子座膨大部分的边缘形成许多子囊壳。子囊孢子线形,在分隔处断裂成若干段8、冬虫夏草人工培养的困难:1.菌种分离(难)与纯培养(慢);2.寄主绿草蝙蝠蛾培养困难;3.菌种接种感染困难4.虫体形成菌核,长出子座的环境条件难以控制9、菌丝体有初生菌丝(单核菌丝)、次生菌丝(双核菌丝)和三生菌丝3种。三生菌丝由次生菌丝特化而来,主要用于形成子实体,包括联络菌丝、骨干菌丝和生殖菌丝三种。10、菌根菌食用菌驯化栽培流程:○1菌种;○2无菌苗;○3接种生产菌根苗;○4建立种植园;○5管理;○6收获第三章菌种生产1、菌种:经人工纯培养和扩大繁殖,能应用于微生物(食用菌)扩大培养(生产)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2、食用菌菌种:是指生长在特定培养基质上的栽培品种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3、菌种分级:一级菌种:又称为试管种或母种;二级菌种:又称原种;三级菌种:又称栽培种4、菌种制作流程:配制培养基/培养料---分装培养基/培养料--灭菌---接种菌丝---菌丝培养---质量检验5、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要求:(1)根据不同菇类营养需要配制相应培养基(2)各种营养物质要有适宜的浓度和配比(3)要使培养基能保持适宜的酸碱度(4)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选用相应的培养基6、培养基种类:(1)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的配制:常用于食用菌母种的培养和保藏(2)木屑培养基:适合香菇、木耳、平菇等木腐菌类的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3)麦粒培养基:适合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7、灭菌:在一定范围内彻底杀灭培养料及其容器内的一切微生物。消毒: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灭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或基质表面部分微生物的措施。8、纯菌种分离:采用无菌操作技术,把某一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及其生长基质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培养。通常采用的分离方法有3种:○1孢子分离;○2组织分离;○3基内菌丝分离;9、菌种生产场所布局的原则合理布局:既能流水线作业,节约劳力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又要严格区分有菌区和无菌区,又能控制有害微生物传播,减少菌种污染。原料仓库---晾晒场---拌料场---装袋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10、菌种保藏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40C、草菇不耐低温,在10-15℃保藏。(2)固体培养物保藏法;(3)液氮超低温保藏法;(4)液体石蜡保藏法;(5)真空冷冻干燥法;(6)滤纸保藏法11、老化:是个体发育过程的衰老,不会遗传给子代,是生理现象。随着菌龄的增加,养分不断被消耗,菌种必然会出现老化现象。12、菌种退化是品种优良性状逐步丢失的现象,是一种渐进累积的结果,是一种缓慢的遗传变异现象。菌种退化的表现:长速减缓、生长不均一;菌落稀疏、菌丝纤弱;色素分泌增加或减少;产量品质下降13、菌种复壮技术:(1)组织分离法:选择本品种典型性状的幼嫩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重新获得生长旺盛、活力强的双核菌丝。(2)适当更换培养基:经常改变培养基成分,或在原有的培养基中添加酵母膏、麦芽汁、氨基酸类物质和维生素等,以刺激菌丝生长,提高菌种活力。(3)菌丝尖端分离:挑取健壮菌丝体顶端部分进行纯化培养,可保证菌种纯度,还可起到脱毒作用,使菌种恢复原来的生活力和忧虑种性,达到复壮的目的。(4)原生质体再生和再生菌株的筛选: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筛选是提纯复壮值得研究的技术。第四章双孢蘑菇——草腐菌1、菌丝→菌索→原基→菇蕾→子实体菌丝体不形成锁状联合2、须借助高中温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单糖、双糖类,才能间接吸收利用单糖、双糖及菌体降解物。3、粪草培养料必须经过堆肥发酵4、其中Ca2+(CaSO4、CaCO3)的作用如下:2.C/N发酵前33:1发酵后17:1①必须的营养成分;②堆肥的团粒作用;③中和酸根,调节堆肥pH值。5、双孢蘑菇对光照要求不严,菌丝生长与子实体发生、生长均可在全黑暗条件下顺利进行。6、培养料制备---建堆发酵---进棚及铺床---二次发酵---播种---发菌---覆土----出菇管理---采收7、建堆注意事项(1)尿素、硫酸铵应在建堆时用完,使用过迟易使堆肥氨臭过浓(2)石膏在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石灰在第三次翻堆时加入,调pH值,以后不加任何物质。(3)边建堆边浇水,下层不浇水,中层少加水,上层多浇水,直到有水溢出.四周开沟和蓄水池,将溢出的水再次使用。(4)建堆时最好插入竹筒或木棒做通气孔,或者铺设通气管道,增加氧气。(5)建堆后用草席覆盖,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雨淋。8、常规翻堆技术(1)翻堆间隔时间为建堆后第5,5,4,4,3,2天,一般共翻5-6次.(2)上下翻动,内外翻动,抖松,将上面的料翻到下面,下面翻到上面,内面翻到外面,外面翻到内面(3)水分调节要”一湿二润三看”,即建堆和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足,第二次要适度加水,第三次开始要依据情况而定,料的湿度要控制在70%左右.9、腐熟培养料的判断方法(1)看:适熟时体积是初建堆时的60%;培养料从金黄色变成棕褐色;(2)闻:适熟时略有面包香味,不应有酸臭味等刺激性异味。(3)捏:发酵良好的培养料含水适中,手抓质地松软,无粘滑的感觉,捏得拢,拌得散,用力一捏,指缝隙间有水溢出,欲滴不滴,手掌有水印。(4)拉:培养料适熟时,草料原形尚在,并有一定长度,用手轻拉即断,但不是烂成碎屑。(5)测:测pH值7.2-7.5为宜;含水量在60-65%为宜;料中氨气浓度应低于10ppm,即无刺激性氨味。10、二次发酵技术:对完成一次发酵的培养料,一般将培养料集中堆放在菇房第二至四层床架上,再向菇房中通高温蒸汽,迅速升温到60-70℃第一步高温巴氏消毒阶段60-70℃保持6-8h第二步后发酵阶段50-52℃保持4-7d11、播种技术(1)料温在28℃左右,气温在30℃以下,播种前大通风,确保氧气充足,残存氨气散发;(2)检查堆肥含水量,偏干时可补1%-2%的石灰水;(3)检查菌种是否有杂菌、螨类危害,菌丝是否变黄色,菌丝是否粗壮均匀.(4)播种期:湖北9月中下旬播秋菇,11月上中旬播春菇;江苏南部及上海地区9月上旬播种;浙江温州以南和福建地区10月份播种(5)播种方法:穴播、撒播、混播12、发菌期管理1.播种后2~3d要紧闭门窗,保湿为主,酌情通风;2.第4~6d,可开背风窗适量增加通风量;3.第7~10d,菌丝基本封面,菇房开始大通风;4.第10~12d,菌丝长到料层厚度的一半时,可用竹签打扦通氧。播种后18~20d菌丝可发到料底。5.发菌期要经常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及时防治。避免高温、高湿,注意经常通风。13、覆土的作用1.由于覆土含有中臭味假单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它们的代谢产物含有多种激素,能促进蘑菇子实体形成。2.覆土能改变培养料中CO2浓度,加上土粒的机械性刺激,可促使蘑菇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到生殖生长,形成子实体。3.覆土层对子实体有支撑作用,能防止培养料的温、湿度急剧变化,保护料层中的菌丝体生长发育。14、优质覆土材料的要求:团粒通透性好,持水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不含杂菌15、覆土注意事项(1)下层覆粗土,上层覆细土,粗土:细土=2:1(2)覆土前料面保持干燥,并用手搔动料面(3)覆土要均匀,不能露出培养料(4)覆土后一次性喷水将覆土层润湿,但不可有多余水分进入培养料(5)覆土厚度:泥炭土一次性覆土2.5-3cm;砻糠土一次性覆土1.5-2cm;菜园土先覆2.5-3cm,待长出菌丝后再覆1-1.5cm;16、出菇管理(一)温度管理•温度从高到底且稳定在20℃以下,适于蘑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若床面温度连续几天高于22℃,就会出现死菇现象,特别是刚出土的菇蕾更易发黄萎缩。•将出现20℃以上高温时,菇床停止喷水,多开门窗,加强通风;适当设置荫棚,并向菇房地面、墙面喷洒井水,尽量降低菇房温度.•高温天气过后,马上清除床面,把死菇及发黄枯死的老菌块检去并适当补土,平整床面。(二)水分管理1.需水量1kg菇需要2.5kg水2.用水方式①轻喷勤喷法:每天用水量不多,但是要天天喷水;出菇潮次不明显,产量偏低,但不会伤菌丝。②间歇重喷法:当菇蕾已经长出,大小为米粒或绿豆时,打一次出菇水,2-3天900-1300ml/m2.d,总用水量要求达到3500-4500ml/m2。然后停水2天左右,当土层内菇蕾达到黄豆大小时,再打一次保质水,用水量2.5-3L/m2,在1天内分5次打完.优点:潮次明显,产量高;缺点:喷水时机不准或用量不当,有可能导致幼蕾萎缩死亡.用水原则①保证覆土层达到最大含水量,但绝不允许流淌到料层.②用水要有节奏,干干湿湿相循环,干时养菌,湿时出菇.③不打“关门水”,以免菇房湿度过高(≥95%),导致菌丝萎缩和病虫害孳生.水分管理有两个禁区:①高温时不能用水.如果气温持续在20℃以上时,要暂停用水.②采菇前不能用水.否则蘑菇发红变质,严重影响质量.(三)通风管理通风有两个作用:(1)排出CO2,引进新鲜空气;(2)调节温度。通风管理的方法⑴正常天气条件下(14-18℃),最好采用持续长期的通风方式,即在菇房中选定几个通气窗长期开启。⑵在气温高于18℃时,应在晚上通风。当气温低于14℃时,则改为中午通风。⑶无风或微风时可开对流窗,即南北窗都开;风稍大时,只能开背风窗,以免影响菇房湿度。17、病虫害防控:疣孢霉病:蘑菇在覆土后菌丝扭结成菇蕾时,如果菇房高温、高湿和通气不良,持续数日,则疣孢霉极易发
本文标题:食用菌栽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6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