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香蕉束顶病Bananabunchytopdisease香蕉束顶病又称“萎缩病”、“蕉公”,是香蕉的最重要病害之一。于1889年在斐济首次报道,1900年中国台湾和1901年埃及发现该病,1923~1927年几乎摧毁了澳大利亚90%的香蕉。目前该病威胁着包括亚洲、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等约占世界1/4香蕉产区的生产,但至今尚未传到中、南美各国及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几乎所有香蕉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1986年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3%~5%,重病蕉园达10%~30%,甚至80%。一.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感病,有的不表现症状,直到翌年吸芽生长才显症。以每年3~5月新长的吸芽上症状最明显。病株新长出来的吸芽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矮缩,硬直,并成束丛生于假茎顶端,形成束顶的树冠和矮缩的株型。病吸芽叶色淡黄、细弱。一.症状病株老叶颜色较健株的黄,而新叶较健株的深绿。病叶边缘变黄,质硬而脆,易折,后干枯坏死。叶柄、假茎上常产生浓绿条纹,俗称“青筋”,此乃诊断本病的最可靠特征。一.症状病株分蘖较多,根头红紫色,无光泽,大部分根腐烂或变紫色,不发新根。幼株染病一般不能开花结实。正常根病根一.症状现蕾时染病,花蕾直立不结实,或虽抽出花序,但花瓣向外翻,易脱落。此时由于叶片已出齐,所以不表现束顶,老叶也不黄化,但最幼嫩叶的叶脉上仍可见“青筋”。病蕾上把柄长而细,果柄弯曲,果少且小,果端细小,肉脆无香味。一.症状束顶,叶片边缘变黄一.症状束顶叶柄、叶片的深色条纹--“青筋”束顶病健康病叶健康病株健康病株一.症状对早期病株叶片的中脉或叶柄作纵或横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韧皮部组织发生如下病变:1.韧皮部纤维鞘发育不全,变为具无数叶绿体的细胞。2.其附近组织里充塞着叶绿体,但健株相应部位则无。3.其旁侧组织细胞发生“并列”生长,原来的细胞由于内面产生不同于平面的胞壁,分裂成含有无数叶绿体和显著胞核的几个多角形细胞。一.症状对早期病株叶片的中脉或叶柄作纵或横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韧皮部组织发生如下病变:4.篩管和伴胞也现“并列”生长,产生许多内含一个不正常胞核的多角形细胞。这是该病很突出的一个特点。近据云南红河州农校报道,香蕉根系受根结线虫为害后也能引致类似束顶病症状或加重束顶病症状,需进一步研究鉴别。二.病原学1.病原:矮缩病毒科香蕉束顶病毒属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BBTV)。(2005年7月发表的最新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二.病原学香蕉束顶病毒的基因组至少由6个大小约1.0~1.1kb的环状ssDNA组分所组成,病毒为18nm~20nm的等轴二十面体病毒粒子。二.病原学2.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人工接种黄瓜、甜瓜、长春花、三七草等有报道称该病毒可侵染芋头和美人蕉属植物,但属于无症寄主。香蕉、大蕉、粉蕉、野蕉、小果野蕉等巴蕉属植物以病毒粒子在未腐解病残体、带病吸芽、田间病株中越冬病株健株昆虫远距离由带病吸芽或幼苗的调运而传播三.病害循环病害潜育期长短取决于不同香蕉品种和环境温度等因素蚜虫在叶柄及叶片上危害香蕉品种上,受侵染吸芽幼苗病害潜育期为19~57天粉蕉、大蕉品种上可长达75天秋、冬及初春,温度较低在多年生老蕉园,病害潜育期可更长,甚至在一些蕉头上长期潜伏,只有在适合条件下,再生吸芽后才表现症状。夏季日均温20~30℃三.病害循环无论香蕉或粉蕉、大蕉上,潜育期均可长达5~7个月之久,翌年3、4月后才陆续显症潜育期长短1.病毒与昆虫介体的相互关系2.气侯因素与交脉蚜的发生和发病的关系3.品种抗性和生育期4.蕉园生态及水肥管理四.发病条件1.病毒与昆虫介体的相互关系获毒速度快:将饥饿的无毒蚜虫置于病株上吸食,最短获毒时间30min,获毒率16.7%,24h可达100%;传毒速度快:每健株接带毒蚜20头时,15min可使16.7%的植株发病,24h后,发病率100%;循回期很短:获毒后接着吸食健株12h,可致16.7%健株显症,吸食24h的达33.3%;四.发病条件香蕉交脉蚜1.病毒与昆虫介体的相互关系体内保毒期较长:病毒在蚜虫体内保毒期不少于14d,为半持久性传毒,不经卵传毒;传毒力高:每健株有一头带毒蚜吸食72h后,便有10%以上的蕉苗发病,且传病率随接虫头数的增加而升高,接虫5头以上的100%蕉苗发病。四.发病条件香蕉交脉蚜2.气侯因素与交脉蚜的发生和发病的关系福建报道,交脉蚜年发生10~15代以上,世代明显重叠。故凡能影响蚜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气候因素,都影响着束顶病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我国各产蕉区,蚜虫的发生期因其生态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四.发病条件云南:四.发病条件2.气侯因素与交脉蚜的发生和发病的关系交脉蚜发生高峰上年11月(8月至翌年2月气温较低且少雨,蚜虫聚居于蕉株心叶内为害)来年4月(3月后气温渐回升,常有大雨,心叶积水,蚜虫逐渐转移至蕉株基部叶鞘内生活)福建:为9~12月,10~11月是高峰,有的年份和地区3~8月还有一个小高峰广州:来年4月前后上年9~10月左右11月盛发(10月左右产生有翅蚜)广西:四.发病条件2.气侯因素与交脉蚜的发生和发病的关系6~8月气温偏高,大风雨多,蚜虫生育受阻,有翅蚜迁移至荫蔽的杂草丛中取食,生育过夏,无翅蚜则通过爬行作近距离迁居。蕉园失管,杂草繁茂,有利于增大蚜虫种群数量,因而加重束顶病的发生流行。云南:5~7月四.发病条件2.气侯因素与交脉蚜的发生和发病的关系束顶病盛发期福建:4~6月,有的蕉田7~9月和10~12月尚有1~2个严重程度较低的盛期广州:广西:台湾:7~8月4~5月,12~2月也有个别植株发病可见,当年春、夏的束顶病株,是由上一年秋冬季节蚜虫发生高峰为害所致,此时乃药杀蚜虫防病的关键时期。四.发病条件3.品种抗性和生育期关系幼嫩的吸芽和补种的幼苗较成株感病,且潜育期较短。在同一蕉田内感病性随树龄而异,2年生的病轻,4年生的病重,3年生的居中。粉蕉类(西贡蕉)和大蕉类抗病;过山蕉类的龙芽蕉、沙蕉、糯米蕉等其次;香蕉类(如台湾8号、天宝短蕉、大种高把、威廉斯等)最感病,但有的品种如大蜜哈和维玛玛等则较抗病。四.发病条件4.蕉园生态及水肥管理若老蕉园病吸芽多,蕉园杂草丛生,潮湿荫蔽,交脉蚜发生量多,发病亦较多;新植蕉园远离病区,发病较轻;田园清洁无杂草,水肥合理管理,氮、磷、钾配合使用,植株长势旺盛,发病较少;若氮肥多,钾肥不足,植株发病较重。1.选种无病吸芽,采用无病试管苗2.及时清除病株,减少侵染来源3.大面积适时统一开展治蚜防病4.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性五.防治本病以种植无病苗、及时铲除病株并做好治虫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种无病吸芽,采用无病试管苗五.防治在无病区种蕉或开辟新蕉园时,应严格选用无病吸芽,或采用无病香蕉试管苗。生产试管苗单位,应在无病区选择健壮吸芽,并经茎尖脱毒措施,严格进行病毒检测,淘汰可能带毒的病苗,再行扩大繁殖。1.选种无病吸芽,采用无病试管苗五.防治由于BBTV只侵染香蕉植物的韧皮部组织且病毒含量较低,用常规方法难以检测。目前已建立了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同位素标记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技术。其中ELISA较为经济适用。2.及时清除病株,减少侵染来源五.防治在病区每年4~9月,对所有蕉园作全面检查,发现病树时,立即连同周围健株喷药杀蚜。一天后挖除烧毁,或用锄头将病株离土表20~30cm处砍断,将地下部劈成3~5cm厚的薄片,再喷上少量煤油或草甘磷,加速蕉头腐烂,或直接注射入草甘磷,杀死病株清除病树的工作,蕉区的农户应统一认识,同时行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定期检查蕉园,发现病树,杀蚜挖除喷杀虫剂喷草甘磷(除草剂)焚烧3.大面积适时统一开展治蚜防病五.防治于8、9月间蚜虫开始转移至蕉株心叶时首次施药治蚜,要求均匀周到细致,尤其注重对蕉心的喷药和对田间杂草喷药。视天气及蚜虫发生情况,10月或11月和次年2月蚜虫移居蕉株基部叶鞘内之前,分别再喷施药液一次。3.大面积适时统一开展治蚜防病五.防治可供选用的药剂有:抗蚜威、阿克泰、吡虫灵等。4月份可用上述药剂按1%比例制成毒土投入蕉株喇叭口内,同时可兼治其他害虫。阿克泰吡虫灵3.大面积适时统一开展治蚜防病五.防治据广西大学农学院1996~1998年在浦北县大成镇万亩以上蕉田推行该技术的结果,当地干部、蕉农反映效果很好。该措施成功关键是:当地政府出面组织蕉农,同一时间内大面积规范化药治蚜虫。由于蕉叶蜡质丰厚光滑,在药液中加入0.1%普通洗衣粉或其他展着剂,可增加药液的粘附性,提高药效。4.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性五.防治铲除蕉园内及其附近蚜虫寄生的杂草。每亩取40g稀土微肥用醋酸溶解后兑水40kg从树冠顶心漫灌假茎,或用病毒克星喷雾叶片,能预防束顶病的发生。挖除病株后用石灰水淋入病穴,重病园改种粉蕉或大蕉类品种。4.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性五.防治注意N、P、K配合使用(1:0.5:3),增施有机肥,以改善植株抗病、耐病性。同时注意防治根结线虫。
本文标题:香蕉束顶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7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