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1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两种研究倾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界定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与侧重点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关注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相关性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注重因果关系的揭示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个性的结构等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行为研究着眼点个体差异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共性研究层面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行为比较研究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研究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资料分析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2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大陆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节强化导向的SP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三、社会学习理论:注意保持复制动作再现四、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收益≥代价关系维持收益<代价关系破裂收益≥≥≥代价内心不安收益<<<代价愤怒第二节认知导向的SP理论一、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一)基本假设1、认知因素间的三种关系:相互无关,一致的认知,不一致的认知2、假设:意识到认知间的不协调是令人很不舒服或讨厌的;因此人们产生了减少失调感的动机(二)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层次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认知失调的程度1、与某一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2、失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不协调中的一种2、增加协调认知二、社会同一性理论(Tajfel,etal.,1982,1987)基本观念: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三、自我类化理论(Tajfel,Turner,1982)1、类化2、社会类化3、类化的作用——加强效应4、自我类化理论——完成群体的高认同和高凝聚力第三节角色理论(Mead,1934;Cooley,1902)一、基本观点:●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认为人们是按照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二、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学来源-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最初是由布鲁默(H.Blumer,1937)在一本由莎密特(E.P.Schmitt,1937)主编的《人与社4会》的著作中提出的,布鲁默在1969年则专门出版了《符号互动论》一书,专门阐述了该理论的原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班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的本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functionalism)认为一个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身份和地位构成的,执行这些社会功能的正是这些身份和地位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人们相互之间动力关系的引导体系,并决定人们的行为。角色则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身份上的表现,一个人对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其社会身份的功能意义决定的。●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三、主要概念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镜象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第四节自我价值定向理论(金盛华,2005)一、基本观点1、人需要解释世界2、人需要解释自己3、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4、人寻求自我价值5、自我价值定向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个人的行为二、基本概念1、自我价值2、自我价值定向3、自我价值感4、自我价值支持5、自我价值保护思考题:1、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2、理解认知导向的几种理论,并对其比较3、利用角色理论分析自身的角色及曾遭遇的角色冲突,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4、运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解释个人的一些社会行为。5第三章SP研究方法第一节SP研究的方法学路径一、现象揭示研究探索描述研究:x是什么?描述二、关系解释研究相关研究:xy预测三、因果联系实证研究纵向研究:xy因果关系第二节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档案法三、调查法四、现场实验五、实验室研究一、观察法优点: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缺点:需要对研究者进行系统的训练(观察表样例)被动等待现象出现,花费时间精力观察者效应无法观察很少发生的现象以及一些微妙的现象结果处理过于主观二、档案法优点:不引人注目、非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分析能力三、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易受条件限制四、现场实验优点:所要考查的现象不用期待,缩短研究周期6环境真实,被试不易觉察,心理、行为自然,因果关系清晰明了缺点:选题与设计难度大,若时间长,则易受无关变量影响自变量有时不能引起反应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五、实验室研究优点:把复杂环境移植到实验场所,研究便利可控制环境操纵自变量可重复实验,检验假设成为可能缺点:人为环境中,会影响实验的真实性分离变量,所得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在社会现实中推论第三节SP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因素,无关因素二、操作自变量:差异性;实验条件的作用同等性因变量:操作性定义;同等的被记录性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一)随机分配(二)误差控制——研究者影响——被研究者的影响误差控制——研究中的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期望效应(对结果、对被试)避免方法:双盲法,用录音带播放指导语2、被试的偏向(1)实验效应(2)社会赞许性倾向避免方法:要求其尽量自然反应,参与观察法,隐瞒真实目的第四节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分析与综合原则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四、宏观与微观统一原则五、伦理性原则补充: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表现1、侵犯隐私的问题2、哄骗被试的问题3、心理不安的问题——弱点的发现4、被试可能遭受实质伤害的问题(二)哄骗的使用与处理1、使用优点:保证研究的可信性7缺点:引起被试反感与愤怒;身心伤害2、处理方法——活跃的扮演角色限制:实验枯燥,被试很难高度介入;被试在开始前已确定行为方式3、使用原则a、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b、权衡利弊——结果VS被试的伤害c、知晓同意d、实验后的真实告白思考题1、分析三种研究的方法学路径各自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2、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五种具体研究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优缺点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有那些4、试举例说明哄骗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问题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理解一、社会化的内涵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偏向学者的视角对社会化的理解和解释社会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对人的规范作用;关注:社会规范内化、社会角色形成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化偏重:文化继承,把社会化看作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的过程;关注:民族文化模式对其成员人格社会行为的影响教育学的社会化偏重:教育环境对人的社会影响关注:个体适应社会的引导和影响个体发展的教育体制设计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化偏重:“个体社会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关注:特别关注个人人格、自我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社会教化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分类:系统、正规的VS非系统、非正规(二)个体内化途径: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四、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和类型(一)基本目标(内容)81、政治社会化自然人政治人2、民族社会化自然人民族意识的人3、法律社会化自然人法律意识的人4、道德社会化自然人道德意识的人5、性别角色社会化6、言语社会化自然人社会人(二)社会化的基本类型1、早期社会化(青少年期)2、预期社会化(大学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青年期)4、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成年期)5、再社会化(成年期)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机制二、社会比较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四、亚社会认同机制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一、基因与遗传二、文化作用: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2、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本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3、使个人能够顺利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三、家庭重要性:1、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2、童年期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最强;3、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四、学校教师
本文标题: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