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强化课程作业
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至于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2.运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反对形式主义的重要性。答:任何现实实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2)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3)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死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势的面貌出现。(4)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的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势。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3.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指出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答:(1)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反应,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4.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答: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在任何社会,特别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社会资源,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合理比例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作用来实现的。(2)价值规律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争。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而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可能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的。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使社会资本在生产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变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变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强化课程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104 .html